提起司马懿,作为西晋王朝奠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干对两晋时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司马懿最为后人铭记的,还是他作为一位卓越谋略家的身份,这在历史人物中实属罕见且独特。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依稀能看到司马懿的影子。比如他职业生涯初期,顶级上司曹操对他的戒备与防范,显示出他的谋略深不可测;在战场上,他采用“缩龟”战术,善于隐藏实力,等待最佳时机;还有他平定辽东时的种种举措,表面上似乎自毁功绩,实际上却为后续大计铺路,无不展现了他深藏不露、步步为营的谋划。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辽东地区由公孙氏家族掌控,一直保持着对曹魏的独立姿态,不肯轻易服从朝廷的调遣。
公元237年,魏明帝曹睿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人,携带诏书和印章,前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获悉消息后立即调兵迎战,与毌丘俭展开激烈交锋。结果,毌丘俭部队全军覆没,狼狈逃回。曹睿闻讯震怒,但又因调兵遣将将导致防线空虚,给蜀汉或东吴可乘之机,最终未再采取行动,局势暂时搁置。
不久后,公孙渊更是自封为王,改元绍汉,嚣张至极,这激起了魏明帝的极大愤怒。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召回当时担任太尉的司马懿,授命率领约四万大军(相当于曹魏兵力的十分之一)讨伐公孙渊。虽说兵力并非极其庞大,但面对公孙渊,压力仍旧不小。毕竟,司马懿当时已声名远播,威望极高。
公孙渊派遣将军卑衍和杨祚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驻守辽隧。人数远少于司马懿的军队,因此采取防御策略,命士兵在辽隧周围挖掘了长达二十多里的壕沟作为防护工事。
司马懿则率领牛金、胡遵等人,从京师(即今洛阳)出发,辗转孤竹、碣石,最终抵达辽东。那年六月,天降大雨,辽水暴涨,司马懿率军乘船绕道辽口,直达辽隧城下。
到达辽隧后,司马懿并未急于正面进攻,而是采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一边佯攻辽东,制造声势,另一方面派兵奇袭公孙渊防备较弱的襄平。突击队伍包围襄平后发起昼夜强攻,不久公孙渊大军全线崩溃,他带着儿子公孙修和数百骑兵仓皇向东南突围。司马懿追击至梁水,将其歼灭,辽东局势至此得以彻底解决。
捷报传至朝廷,魏明帝曹睿大喜,命司马懿安抚辽东后续事务后,率军凯旋归朝。
当年十一月,天气渐寒,曹睿得知前线士兵需要御寒物资,特早早派人送去一批棉衣。
然而,司马懿接过棉衣后,并未立即发放,而是将其存入仓库。随着气温骤降,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急需棉衣御寒,但司马懿依旧没有动用这批物资。
军中将领们多次请求领用棉衣,司马懿严厉回应道:“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意思是这些棉衣是皇家的财物,作为臣子没有权力擅自发放以谋私利。
将领们虽感诧异和不满,却不敢多言。大军忍受着刺骨的寒冷返回京城。途中,冻死的士兵多达数十人,怨声载道,气氛如同一支溃败军队。
得知此事,曹睿虽极为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司马懿回朝时,辽东大捷的荣耀已经被种种“小报告”掩盖,所剩无几。
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曹睿在洛阳嘉福殿驾崩,儿子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被任命为托孤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帝。
十年间,大将军曹爽一直压制司马懿,甚至将掌握实权的太尉职位降为名誉性质的太傅。司马懿明白明哲保身之道,选择低调避锋芒,甘心以“自毁功绩”换取生存空间。
此时,他暗中积蓄实力,拉拢朝中重臣,稳固人心,等待伺机而动。
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外出祭祀,司马懿抓住良机设局陷害曹爽兄弟,指控其谋反。最终,司马懿以叛逆罪名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株连三族,史称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标志着司马懿一方逐渐削弱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势力,随着曹氏宗室权力衰落,司马氏家族逐步掌控了魏朝政权,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从这场变故中可见,11年前司马懿“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的话语,实为掩饰其韬光养晦的真意。
尽管曹操生前曾警告子孙提防司马懿,但司马懿善于隐忍蛰伏,成功赢得了曹丕、曹爽、曹芳等多代君主的信任。
随着时光流逝,曹操的遗言逐渐被遗忘,司马懿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不断攀升,最终完全掌控曹魏政权。
若当年曹爽和曹芳能谨记祖训,谨慎用人,或许曹魏政权将呈现另一番局面。
高平陵之变后两年,即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留下一稳固的政权基础。至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懿被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三国鼎立局势的最终终结者非司马懿莫属,他的谋略深不可测,是欲成大事者必需细细学习和体悟的典范。
从司马懿身上,我们不难总结出几点宝贵经验:
1. 欲成大事,必须勤勉谨慎,尊重权威;
2. 欲成大事,要懂得韬光养晦,避免功高盖主;
3. 欲成大事者,应洞察大势,谋划未来,智慧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