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清二年四月起,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大都督刘丰生等人率领东魏主力军团对西魏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王思政发动了持续多月的进攻。自侯景在九月叛乱起,战斗持续至次年三月,台城的战斗方才告一段落。在这期间,东魏大将军高澄不断增派兵力,但始终未能攻下颍川。刘丰生建议采取水淹之计,提议在浦水(源自河南省登封市阳城山,向东南流至新郑市与漆水汇合,最终至西华县与颍水交汇)上修筑水坝,通过倒灌将颍川城淹没。随着水势的上涨,城墙多处崩塌,高岳决定亲自指挥部队,进行轮番进攻。王思政亲自指挥防御,并与士兵同甘共苦,城内的地面已被洪水淹没,火炉被悬挂在空中才能勉强做饭。与此同时,西魏的宇文泰派遣大将军赵贵指挥东南各州的军队前来增援。然而,赵贵的援军在行至襄城(河南省襄城县)时被漫延的沼泽困住,无法继续前进。
东魏的军队派出精锐弓箭手,乘坐大船从空中俯瞰城市,纷纷朝城内射箭,仿佛眼看城池即将被攻破。与此同时,东魏的大将慕容绍宗长期被噩梦困扰,他曾悄悄对亲近之人说:“自从我二十岁以来,每年都会长出白发,这叫做‘蒜发’,可是最近却没有了。我想,这‘蒜’是‘算’的意思,难道我的命运已经注定,结局将近?”不久,慕容绍宗便带着刘丰生和部将慕容永珍来到水坝,亲自视察战况,并指挥部队向长社城内发射箭矢。
突然,从东北方向卷起了尘土,风暴突如其来,战舰上的两人赶紧躲入舰内。狂风迅速加剧,天色变得昏暗,战舰的缆绳被刮断,船只随风漂向城墙。西魏城上的士兵用长钩将战舰拉近,接着万箭齐发,纷纷朝战舰射来。慕容绍宗毅然跳入水中,在游向用来攻城的土山途中不幸被射杀。刘丰生试图前往协助,但还未靠近就被西魏的弓箭手射杀。慕容永珍被生擒,王思政悲痛地对他说:“我的失败不过是瞬间之事,我知道杀了你对我毫无意义,然而,身为臣子,我们应以死守节。”说完,他痛泪斩杀了慕容永珍,随后以礼埋葬了他和慕容绍宗等人的尸体。
长社城下,东魏失去了两位重要的大将,高岳情绪低落,再也不敢继续攻城。此时,陈元康向高澄建议道:“大王自辅政以来,虽击败了侯景,但那毕竟是内乱,未有建树。如今颍川即将陷落,若大王亲自出征,凭此功勋便可威震四方,建立大业。”而高澄此时刚刚被晋封为相国,封为齐王,身边开始有人悄悄讨论更换朝廷的事宜,只有陈元康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他还对魏收说道:“我看大家的建议都在误导大王,我已经向大王做了报告,若朝命下达,设置百官,我或许能成为黄门郎,但现在时机尚未成熟。”高澄听后十分不悦。趁此机会,崔暹提议任命陆元规为大行台郎,以此削弱陈元康的权力,陈元康似乎也察觉到了高澄的不满,便提出了这个建议。高澄接受了,并命陆元规前往长社考察,陆元规回报道:“此城定能攻克。”
五月二十四日,南梁武帝去世已二十二天,东魏高澄率领十一万大军抵达长社城下,亲自督修水坝。尽管水坝三次决口,高澄暴怒,将运土的民夫和沙袋一同推入缺口填塞。
经过一年多的围困,长社城内已然盐断,城中西魏的军民因缺水患病,十之八九死于痉挛和水肿。这次的风暴从西北方向袭来,狂风带着大水朝城墙冲去,最终将城墙冲垮,东魏的军队蜂拥而入。高澄命令:“能活捉王大将军的,封侯;若他有丝毫损伤,他的亲近侍从将一律处死!”王思政率领残余部队占据土山,他心如死灰,对士兵们说:“我的力量和智谋已耗尽,唯有以死报国!”他仰天长哭,准备自尽。都督骆训急忙上前说道:“大人常告诫我,若将您的首级交给敌人,不仅能保全一城百姓,还能得到荣华富贵。如今,高丞相已下令,难道您就忍心让将士们全数丧命吗?”众人合力抓住王思政,阻止了他的自杀。
高澄派遣通直散骑常侍赵彦深亲自前往土山,赠送一把白羽扇,并亲自握住王思政的手,传达了自己的意图,将他从土山上牵下。高澄对王思政非常尊重,甚至没有要求他下拜。王思政进入颍川时,带领了八千精兵,而城池陷落时,仅剩三千人,其他的要么战死,要么被杀,但却无人投降。高澄将这三千人全部流放至远方,将颍川改为郑州,并对王思政极为宽厚。西阁祭酒卢潜对此表示不屑:“王思政未能尽忠职守,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高澄听后淡然回应:“我有卢潜,就如同又得到了一个王思政。”
至于王思政最终是如何被俘的,和高澄是否真下达过那个极为震惊的命令,史书里未有详细描述。唐代的《新唐书》与《旧唐书》对王思政家族的背景有所记载,指出他的孙女最终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这让王家与李唐皇室的关系深厚。由此,不排除史书在描述王思政投降北齐的故事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美化。
东魏军队最终在南梁太清三年六月攻占颍川,西魏宇文泰随即下令驻守中原各城的西魏军队撤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