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东,杨森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长。自从宁汉分立之后,各方势力都在积极拉拢他。南京方面主动提出的条件是让他掌控汉阳兵工厂,而武汉方面则承诺提供一整船的军火。当杨森仔细盘算这两项选择后,他发现兵工厂就像是一只能够源源不断生蛋的老母鸡,显然后者的价值更为诱人。因此,他决定集中手下的一师之众,分乘几艘火轮沿长江向东而下,秘密发起对宜昌的袭击。
驻守在宜昌的夏斗寅所率领的独立第十四师此时正分散在鄂西的不同地域,想要在短时间内重新集结显得极为困难。为了应对突发的状况,他们只能匆忙撤出宜昌,随后将防线转移至沙市。然而,这样的举动立刻引起了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警觉,他敏锐地意识到形势的不妙。
邓演达不仅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还名义上担任着武汉政府的军事负责人。虽然他并不直接指挥部队,然而各方对他的威望都不敢轻视。以张发奎及其手下的粤军将领为例,他们不仅是同乡、同学(均出自保定),多年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的配合显得相对顺畅。此外,还有唐生智。尽管他是前线总指挥,但所掌控的湘军在实力上并不占优,只要粤军愿意支持邓演达,唐生智便只能对其低头。
早在第二次北伐开始之前,邓演达就已将唐生智视为潜在的威胁,认为他不可靠。在北伐军向前挺进的过程中,他极力想避免两湖落入唐生智的掌控之中,因为这样一来,唐生智的行为就会变得难以预测。因此,在兵力部署时,邓演达特别调整了湘军与粤军的比例,确保唐生智的部队无法左右局势。同时,他将原属唐生智管辖的夏斗寅部重新编为独立的第十四师,以直接听从中央的指挥。
然而,夏斗寅所领的并非湘军,而是鄂军,最初他认为利用这支部队来巩固武汉后方是合情合理的。但不幸的是,事与愿违,夏斗寅居然无法坚守宜昌,更加严重的是,他擅自将驻地迁移到沙市而未经过请示,这其中潜藏着倒戈的风险。
当时,中原战事正酣,邓演达正在河南奋战,听闻此事后,他立即赶回武汉以处理此事。让他倍感焦虑的是,武汉几乎像一座空城。北伐军一时半会无法返回,如果夏斗寅真的叛变,与杨森联手向武汉进军,那将会是一场怎样的惨局?
在此之前,邓演达曾派遣了一名共产党员包惠僧到第十四师担任党代表,但在事件发生前,包惠僧因触犯党纪已被中共中央调回武汉。抵达武汉后,邓演达令包惠僧以政府代表的身份去接触夏斗寅,劝他立即返回鄂西,条件是答应将第十四师由师级扩编为军。
“目前的局势,我们并非要消灭夏斗寅,而是要争取他,我们不会为难他,你去不会有危险的。”邓演达说。
听了邓演达的言辞,包惠僧决心冒险一试,乘着为第十四师运送物资的“江天”轮悄然离开了汉口。
宁汉分立(2)连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