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秦国历史的人常说:“正是由于秦孝公的变法,才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这句话无疑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为什么偏偏要等到秦孝公来实施这一改革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外部受到了魏国的强大压制,而内部则充斥着各个宗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国君根本无法抽出手来进行有效的改革。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秦孝公的祖父秦灵公,是一位相对平庸的国君。在他执政期间,他并未对秦国的公族进行有效的压制,导致了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叔伯、兄弟以及其他宗族的子弟,都在秦国的政治、军事等领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结果,尽管秦国的世家大族们表面上看似安稳,但公族权力的不断膨胀,也使得秦国的君位争夺变得愈发激烈。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嬴师隰,本是秦灵公钦定的太子。可是,秦灵公去世后,嬴师隰依然没能顺利继位,而是被迫逃亡到魏国避难。尽管嬴师隰拥有名正言顺的继位权,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因此,他的继位之路被彻底阻断了。
当嬴师隰十岁时,他被迫离开家国,逃亡到魏国。从那时起,许多人便开始鼓励他要耐心等待,说他将来一定能够回到秦国,重新夺回自己的王位。然而,这一等就是二十七年。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接近不惑的中年人。二十七年间,秦国更换了两位国君,分别是嬴师隰的叔爷爷秦简公和堂叔秦惠公。
此时的嬴师隰,或许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毕竟,家族中那些权力强大的长辈依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而自己被迫远离家国,根基早已被削弱。可命运的转机却在此时降临。秦惠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嬴昌继位,成为了秦国的新君——秦出公。然而,秦出公年仅两三岁,政权自然被其母亲所把控,且大肆任用宦官和外戚,与世家大族展开权力斗争。
两年后,世家大族终于获得了胜利,杀死了秦出公母子,秦国的国君之位再次空缺。此时,已经三十九岁的嬴师隰被一些人提议接回秦国继位,毕竟他曾经是太子,回国继位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表面上看,的确是如此。但从内里来看,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世家大族势力强大到能够随意杀害君主母子,若他们真是忠诚于国家,恐怕没人会相信。其实,世家大族最需要的,是一个“虚君”,而嬴师隰正是最适合的人选。因为他已经离开秦国多年,年近四十,根本没有任何政治基础,再加上他在魏国生活多年,显然对秦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一无所知。对于他而言,要重新理清这些关系并且与世家大族展开斗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尽管这种想法听起来很合理,但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嬴师隰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傀儡”君主。如果嬴师隰不配合,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势力,采取“拉一波,打一波”的策略,借此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事实证明,嬴师隰在继位后并未按世家大族的预期行事,相反,他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措施。
继位后,嬴师隰立即废除了残酷的人殉制度,并开始着手对周围的少数民族发动战争。战争无疑是最好的集权手段,嬴师隰通过屡次战胜周边的少数民族,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还逐渐建立了一支由自己亲信组成的班底。这表明,秦国的君权在嬴师隰手中逐渐稳定下来,为后来的秦孝公进行变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嬴师隰没有直接推动变法,反而要把这个任务留给儿子呢?
其实,关键在于时机还不成熟。在嬴师隰执政的时期,魏国依然强大,秦国几度尝试突破魏国的包围圈,但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嬴师隰只能把精力集中在收复周边少数民族上,而没有余力进行内部改革。若在此时进行激烈的变法,势必会引发国内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家族投靠魏国,成为敌人。
然而,到了秦孝公执政时期,魏国的压力大大减轻,秦国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内部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开始着手改革,进行变法,推动国家脱胎换骨。事实上,秦孝公的变法,正是嬴师隰的意图。嬴师隰在其执政期间,还曾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将都城迁往东部,距离原地300里。这一举措本身便是一种信号,暗示着秦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向东进军,突破魏国的封锁。
嬴师隰的举动就像在足球场上,先是带走了防守球员,将球传到一个极佳的位置,而秦孝公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最佳角度,轻松将球踢进球门。这项任务虽不容易,但困难也远没有外界所想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