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纸上谈兵”这个笑话流传了2200多年,而赵括也因此背负了两千多年的骂名。作为研究这场战争多年的学者,笔者认为,赵括并非长平之战的根本原因,换做李牧,结果也可能是一样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正是赵孝成王。
战争的起因
关于长平之战的起因,大家都耳熟能详。公元260年,韩国太守冯亭利用上党挑拨离间,激起了秦国的侵略欲望。秦国派出了左庶长王龁,带领65万大军出征,目标直指赵国。赵国则派遣廉颇为主将,组织了25万兵力进行抵抗。当时,赵军并没有骑兵,面对强大的秦军,赵国兵力处于劣势。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骑兵大会战”其实并不存在。赵国的骑兵极为有限,长平遗址中出土的骨骸便能证明这一点。央视人文频道也曾做过相关的考证,认为赵军当时并不以骑兵为主力。虽然赵国在“胡服骑射”方面闻名,但由于当时战马没有马镫,骑兵的作战难度很大。赵国的骑兵主要由步兵中体能出众者挑选,且多数来自匈奴边境的汉人或投降的游牧民族,因此数量并不多。长平之战时,赵军的骑兵实际上掌握在李牧手中。
秦国的骑兵优势
相比之下,秦军的骑兵数量则庞大得多。秦国的军队自商鞅变法后,军事力量大幅提升,骑兵的强大使得秦国的国土防御成本变得较低。因此,秦军能轻松应对游牧民族的骚扰,拥有大规模的骑兵并将其投入到长平之战。秦军的箭阵与骑兵结合,在战斗中对赵国的步兵形成了强大的压制力。
王龁的军事才华
那么,秦国为什么派28岁的王龁而不是白起来指挥这场战争呢?王龁,作为非王族的左庶长,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昭襄王对他充满信任。从王龁在玉溪河谷与廉颇的交战中可以看出,王龁不仅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且能够成功逼迫廉颇撤退。此时的赵军虽然竭力抵抗,但始终未能改变大局,逐渐陷入困境。
廉颇无疑是四大名将之一,凭借多年的战功,他在赵国享有崇高声誉。从前283年起,廉颇就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战绩显著。然而,即使是他,也无法完全抵挡秦国强大军队的压力。战争不单单是名将之间的较量,还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秦国的综合实力至少比赵国强了四倍,纵然名将如廉颇,也难以改变这一点。
赵国的困境
赵军在与秦军的接连对抗中屡遭小败,廉颇面临的压力逐步加大,尤其是秦军凭借商鞅变法后的“虎狼之兵”,士气高涨,战斗力十足。秦军的兵员素质,连同他们在身高、体力上的优势,使得赵军在单对单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尽管赵军有着优良的战术素养,面对如此巨大的敌人差距,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在大粮山一战中,廉颇用“沙代粮”的策略小胜了秦军,证明了他的战术智慧。然而,当面对秦军数量和装备的差距时,战术并不能完全扭转局势。赵括接任时,虽然并没有立即改变战术,但他依然采取了类似的防守策略。若换做李牧,也许会采取类似的方式,避开强敌的锋芒,待机而动,这是以弱胜强的唯一办法。
赵孝成王的决策失误
赵国的困境并非完全源自战争本身,而是源自赵孝成王的决策失误。赵孝成王在继位后,深知赵国粮食不足,资源短缺,急于打破僵局。因此,他不断催促廉颇出战,逼迫其采取主动。然而,廉颇的傲气和与同僚的矛盾,使得他无法与其他将领形成合力,最终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当赵孝成王换上赵括时,虽然赵括的军事才华备受争议,但他毕竟是赵奢之子,深知战争中的艰难。赵括的接任并非出于军队内部的反对,而是因为王命如山,且他并不愿意轻易冒险。然而,赵括的年轻气盛最终导致了他的轻率决策。尽管他在最初采取了防守策略,但随着赵王的催促,赵括最终决定冒险出击,这成为了长平之战中的致命错误。
长平之战的结局
最终,赵括的冒险出击让秦军得到了战机。白起用2.5万骑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赵军主力被包围。尽管赵军顽强抵抗,并付出了巨大代价,秦军还是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和兵力优势最终将赵军团团围住。即便赵军曾一度杀伤30万秦军,最终仍无法突破重围。赵括的死,标志着赵军的彻底失败。
然而,最令人生疑的,并非赵括的战术失误,而是赵孝成王的冷漠。在赵括被围困的46天里,赵王并未派遣援军,而是忙于与楚魏合纵抗秦,最终导致赵军未能获得及时的救援。赵括在临终时,坚决不投降,誓死捍卫赵国的荣誉。
历史的误解
历史常常将赵括塑造成“纸上谈兵”的典型,然而,他在长平之战中的坚持与牺牲,值得我们深思。赵括的失败并非出于战略上的愚昧,而是由于赵国整体实力的悬殊,且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使得战局无法逆转。赵括并非“纸上谈兵”,他的死亡,不应成为笑柄,而是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
历史上,赵括并不是唯一在恶劣战局中做出冒险决策的将领,许多英雄也曾因决策失误而遭遇失败。长平之战的结局,既是赵括的悲剧,也是赵国政治决策的失败。
结语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应避免简单化地评判历史人物。每一场战争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与军事背景。赵括的死不仅是一个战术失误,更是赵国整体战略失误的体现。每一位为国捐躯的将士,都值得尊敬,而不是成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