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颜渊》篇中,有一段记录,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关于治国之道,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核心思想:找到能够引导人们走上正道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家共同走上正道呢?首先,作为领导者,自己必须坚守正道,行为举止得体,以身作则。只有当领导者自身品行端正,才能够真正有资格要求他人也如此。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如果领导者不正派,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接受贿赂,进行腐败活动,那么其下属往往也会跟随其后,很少有人能够保持操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今的政坛上,常常有一位官员落马,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调查的原因。
然而,即使领导者能够走上正道,下属也未必会遵循。同样在《论语》中,孔子对季康子的回答“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实际上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来进行教育的具体体现。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劝导季康子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不要践踏礼法,超越界限。
在《资治通鉴·梁纪十五》中,记载了萧衍的事迹:“上(萧衍)性情孝顺、仁慈,恭敬节俭,博学多才。阴阳占卜、骑射、音乐书法和围棋等各方面都造诣精深。萧衍勤于政务,冬天四个时辰时常起床处理政事,甚至在寒风中书写,手指因为寒冷而开裂。他在天监年间引入了佛教的戒律,日常只吃一餐,主要以菜汤和粗粮为主,若事务繁忙,则趁中午时分简略吃些东西。他常穿粗布衣服,居住在简单的环境中,首都的皇妃及其以下的宫女们,衣物并不拖地。萧衍性格上不饮酒,在祭祀和重要的宴会上除外,从不沉迷于娱乐。即便在昏暗的室内,他也始终保持衣冠整洁。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未曾宽松衣物,待客时也对小官严守礼节。然而,他却过于依赖小人,导致许多地方长官贪耕渔利,干扰地方政策,民生受到许多影响,加之好压迫百姓,修建庙宇,造成公私开支的损失。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江南地区长时间安定,风俗却变得奢侈。
纵使萧衍行为谨慎,但“牧守多浸渔百姓,使者干扰郡县”以及“江南久安,风俗奢靡”,都说明人性向享乐倾斜,对清苦生活的厌恶。他一人的勤俭,并不足以影响大家的节俭,领导若不正,属下往往也难以保持正直;而领导若是正直,则并不意味着下属必定也会跟随正道。
《资治通鉴·梁纪十五》中提到:“上(萧衍)非常注重文雅,简化刑法,包括公卿大臣们都不在意审理案件的工作。奸贼在暗中操控权利,贿赂成风,导致许多冤屈事件发生。在这段时间里,王公之子多以骄奢淫逸为常态。萧衍虽然年事已高,却对繁杂政务感到厌倦。他更是将精力放在佛教戒律上,一旦断定重罪则整日忧伤;若遇到谋反之事,则哭泣宽恕。由此,王公们愈发肆无忌惮,白天在街上杀人,晚上公开强夺,罪犯隐匿于王室,官员对此却不敢查缉。尽管萧衍对这些问题心中明白,但却沉溺于柔情之中,无力制止。”
如此看来,萧衍对百姓的祸害可谓极大。帝位不应交由释教者所掌控。他既然已心向佛教,为何不辞去权位去从事纯粹的宗教事务?既要兼顾世俗,又不愿见王公大臣们的种种不法行为,让百姓沉沦于困苦之中,表面上似乎是仁爱,实际上却是残忍的体现。
司马光对此感慨道:“梁高祖未能善终,真是因为这些缘故!······奸佞之人傲慢地占据高位,而明智之事却深藏,最终国名辱身,国家覆灭,导致千古笑柄,岂不令人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