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刘伯温的足智多谋与雄韬伟略常被拿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以“吾之子房也!”来高度评价他,称赞他具备“张良之才,魏征之心”。这样一位功勋卓著、智谋过人的人物,竟然也未能逃脱开国元勋“无善终”的宿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局?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明史·刘基传》中记载,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根据史书的记载,刘家自祖辈以来,便有在元朝为官的传统,因此,刘伯温可以说是典型的“官二代”。《明史·纪事本末》也曾提到:“基自幼聪慧过人,天文、兵法、性理等各类书籍,无不过目不忘,洞悉其要。”刘伯温天赋异禀,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够同时读七本书,阅读速度极为惊人。年仅12岁时,他便考中秀才,在乡间声名远播。
14岁时,他进入府学读书,面对《春秋经》这样的经典,其他读者可能会感到深奥难懂、意味深长,但刘伯温却能够迅速通读,倒背如流,并能深入解读其中的微妙含义,令老师都为之惊叹。到23岁时,刘伯温一举考中进士,但由于元朝末年的政治动荡,朝廷腐败不堪,他在家中闲居了三年,才得以上任。
在担任官职期间,刘伯温为政勤勉、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但他性格直率,不愿与权贵妥协,因此屡次遭遇仕途波折,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山林,过上了隐士的生活。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堪称治世良才,但正因如此,他在官场上也难以灵活应对,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成为其重要谋臣。刘伯温一入幕府,便向朱元璋献上了《时务十八策》,其中详细论述了军事战略、安民之道、国家安定的方策,朱元璋阅读后深感受益匪浅,决定按照其中的策略进行一系列的军事部署。他的计划为朱元璋确立了未来的战争方针:“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策略十分推崇,采纳了其中的各项建议,并付诸实践。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朱元璋更是专门为刘伯温修建了“礼贤馆”以供他居住,可见其对刘伯温的重视。
此后,刘伯温协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稳定了大军的士气,转败为胜,奠定了朱元璋的王业基础。得此胜利,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与器重达到了巅峰。刘伯温一路辅佐朱元璋攻占张士诚,北伐中原,屡次获胜,最终助其一统天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并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在开国初期,刘伯温立即上奏了一部针对军卫体制的法案,他认为,宋朝与元朝因法纪过于宽松,导致官吏目无法纪,最终丧失了天下。因此,他主张要整肃法纪,震慑国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他规定御史应当尽职尽责,不畏权势,凡是与宦官、侍卫有关的违法乱纪行为,一律严格惩处。此举立即在朝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廷上下都感到一股威严之气,行事变得更加谨慎。刘伯温的改革措施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民众普遍认为他是一个明君的辅佐之臣,因而声望日隆。但与此同时,这种严厉的做法也在朝中树敌,成为他未来仕途的隐患。
历代的帝王,能够成就伟大帝业的,必定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契合。而“人和”的形成,则离不开一支能征善战、忠心耿耿的嫡系部队以及一群谋士群英。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麾下的能臣良将,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淮西集团,另一个则是浙东集团。淮西集团以朱元璋为代表,成员多是他的同乡与旧识,这些人在起义时便跟随他南征北战,战功显赫,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与依赖。而浙东集团则主要由刘伯温等人组成,这些人大多在后期才投奔朱元璋,彼此之间的地位和根基存在显著差距。
刘伯温深知这些权力斗争中的微妙关系。尽管他在开国初期功勋卓著,朱元璋几度想给予他更高的官职,但他总是婉言拒绝。这种态度显现出他对权力的超然与淡泊。然而,由于他在执法和施政上始终不愿妥协,逐渐与李善长、胡惟庸等朝中重臣发生了摩擦,甚至让朱元璋与他产生了裂痕。尽管未曾公开表露,但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刘伯温只被封为“诚意伯”,年俸仅有240石,与李善长的封赏相比,差距显而易见。第二年,刘伯温便因健康问题被赐还乡。
洪武八年(1375年)初,刘伯温因风寒病倒,朱元璋听闻后立即派胡惟庸携御医前去探望。但奇怪的是,尽管按照御医的处方治疗,刘伯温的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加重了。在此之后,朱元璋虽然亲自探望,但听到刘伯温抱怨病情恶化,却只轻描淡写地回应,令刘伯温心生寒意。最终,刘伯温带病返回家乡,几个月后便去世,享年56岁。
刘伯温,作为明初最具才智的谋士之一,凭借出色的军事策略和严明的治政手段,深得朱元璋的依赖。然而,尽管他才智卓越、身居高位,却依然未能摆脱自身出身卑微的局限,难以在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朱元璋自农民起义起家,心胸狭隘,难以容忍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刘伯温这样的英雄人物,最终导致了刘伯温的悲剧结局。伴君如伴虎,或许正是刘伯温命运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