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每段我都会进行改写。
---
古代官场中,谏官这个职位极其危险,虽然辛苦付出却往往得不到好评,甚至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因为谏官的职责就是直言不讳地向皇帝进谏,一旦触及皇帝的忌讳,就可能被斩首示众。
为什么这么说呢?
皇帝多半是极其注重面子的存在,谏官在朝堂上当众指出皇帝的错误,不仅削弱了皇帝的威严,也使得其他大臣难以继续尊敬他。皇帝的“脸面”一旦被当众揭穿,威信尽失,连朝廷气氛都会变得紧张冷峻,皇帝又怎么能容忍呢?
更何况,谏官提出的批评会被史官记录在案,成为永远流传于后世的历史教训。皇帝的颜面不仅在当时受损,还会被一代代子孙铭记,谁当皇帝都无法接受这种丢脸。
皇帝一旦盛怒,怒火可不是小人物能比的。普通人发怒可能只是拳打脚踢,但皇帝动怒往往牵连千里血海,流血事件频发。故而,谏官这个职业实质上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每时每刻都面临被砍头的危险,甚至可能株连到家人。
当然,谏官们也有不那么“冒险”的路子,可以做那种“尸位素餐”的官员,装聋作哑,不敢说话;也可以成为善于拍马屁的高手,披着进谏的外衣,实际上却无下限地夸赞皇帝,比如:“陛下您操劳过度,身体要紧,天下百姓都敬佩您。”这样含糊其辞的谏言,既讨好皇帝,又保全自己。
然而,历史上大多数谏官都有一股刚烈的脾气,性格耿直,不愿妥协,信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信条。他们宁愿冒死直言,也不愿随波逐流,成为沉默的附庸。
如果遇上明君,谏官虽然不一定深得宠爱,但至少风险较小。明君理解谏官的价值,知道他们能防止皇帝独断专行,避免决策失误,让国家走错路。像唐太宗、宋仁宗这样的贤明君主,都认为“武死战,文死谏”是国家的福气,是君王的幸运。
这些开明的君主对待谏官非常宽容,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言之当者,朕必厚赏;言之不当,朕不加罪。”他们鼓励谏官讲真话,哪怕不讨喜,也不会严加处罚。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中,最虚心纳谏的当属宋朝,尤其是宋仁宗,他堪称纳谏的典范。有一次,宋仁宗打算让自己的老师夏竦出任枢密使,但大臣王拱辰却直言不讳地劝谏:“皇上,您的老师并无显著政绩,若任命他为重臣,恐怕朝中诸臣难以服气,这样升迁若靠私情而非实绩,国家难免混乱。”——“竦经略西师,无功称而归,今置诸二府,何以厉世?”
宋仁宗听了这话很不悦,心里暗想:“国家是我的,连让老师做官的自由都没有,还做什么皇帝?”于是不想再理会王拱辰,起身准备离开朝堂。
但王拱辰不依不饶,硬是拽住皇帝衣襟,说:“陛下不可离去,今天非把话说清楚不可。”皇帝哭笑不得,只得妥协:“行行行,你说得对,我不提拔他了。”——“帝未省,遽起,拱辰前引裾,乃纳其说,竦遂罢。”
不过,皇帝毕竟是人,容忍度有限。唐太宗虽然开明,却对魏征屡屡在朝堂上让自己难堪的直言,心中曾生出“迟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的念头。幸亏他自己能克制,再加上贤惠的长孙皇后在旁调和,魏征才得以善终。
然而,绝大多数历史上的皇帝并不具备唐太宗和宋仁宗的度量,他们心胸狭隘,恨不得把谏官一网打尽。
比如楚庄王就是个极端例子,他性格刚烈又任性,直言自己“不喜欢大臣说难听话”,甚至明言:“有谏必死,毫无赦免。”——“寡人恶为人臣谏其君,有谏即死无赦。”据说,曾有数百名大臣因直言谏言而被砍头。
如果楚庄王这般直率还算坦诚,那倒也省心。但可怕的是,有些皇帝既想独断专行,又想维持“开明君主”的美名,表面上谦虚纳谏,实际上心怀戒备,一听到批评便暗中报复。
这类皇帝大度是假象,虚心纳谏只是一场戏。表面上欢喜接受建议,心里却憋着一股气,记恨在心,伺机报复,揪住你的小辫子不放。他们的报复方式往往冠冕堂皇,名正言顺,让你哑巴吃黄连,口难言。轻则降职贬官,重则直接丢掉脑袋。
朱元璋脾气极差,这类性格的人通常很难容人直言。若说唐太宗的肚量能撑船,朱元璋的肚量只能容得下一辆独轮车。朱元璋虽也想赢得好名声,但做起谏官来说,真是拿着刺刀剃头,悬崖边上走钢丝——极其危险。
朱元璋脾气暴躁,大臣们常常战战兢兢,生怕一句话不对头就被剥皮楦草。政治环境如此恶劣,别说堂堂正正地批评皇帝了,哪怕是私下里和朋友闲聊几句时政,也可能被人举报,导致家破人亡。
但就在满朝文武都明哲保身、噤若寒蝉时,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例外人物——周衡。
周衡,字士平,号养浩,元末明初无锡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异常,三岁能背诵诗词,七岁已能写文章,远近乡邻皆称其为才子。
洪武十三年(1380年),经过十年苦读的周衡在京师会试中一鸣惊人,名列金榜。才思敏捷、学识渊博的他,被朱元璋一眼相中,任命为右正言。所谓右正言,是中书省的一名重要办事官员。
中书省是朝廷核心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设右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负责出行)、中书舍人(草拟诏书)、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右谏议大夫和右正言(负责进谏)。右谏议大夫与右正言身处高风险位置,任务是监督官员任用和违纪行为,给皇帝和朝臣提建议。
简而言之,谏官的职责可用三句话总结:
一、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二、说别人不愿说的话;
三、说很可能让自己丢脑袋的话。
指出别人的错误虽得罪人,但风险相对较小;给皇帝提建议,简直是“摸老虎屁股”,不慎就会“站着进去,躺着出来”。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危险的职位,官阶却只有七品,地位相当于县令。
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同时打造民主形象,特意留用周衡这位正直的青年,任命他为右正言。
选谁当右正言是大有讲究的。此人必须性格刚直,不能见风使舵、拍马屁。若不敢直言,即便皇帝失误,同僚犯错,他也会闭口不言,那国家必然遭殃。
南宋初年,曾有个右正言万俟卨,在宋高宗剥夺岳飞兵权、以谋反罪名逮捕岳飞时,未能坚持原则,反而与秦桧同流合污,诬陷岳飞等人,导致忠臣冤死,大宋自毁长城。
朱元璋选拔右正言时,甚至故意在文件中念错几个字,观察候选人的反应。其他人都装作没听见,只有周衡敢指出错误:“皇上,您刚才读错了两个字。”此举不仅考验了他的胆量,也显示了他的正直。古今中外,敢指出领导错误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宁愿曲意奉承。
朱元璋看到周衡这股刚劲劲儿,心里一乐,认定他是可靠的谏官。
周衡上任后,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得罪皇帝还是同僚,都不在乎。他虽未完全入士大夫阶层,但拥有士大夫的情怀:“士为知己者死”,朱元璋是他的知己,他甘愿为君主牺牲一切。
起初,君臣关系融洽。周衡曾直言:“中原多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亡故,农业生产难以正常进行。”他建议:“皇上应当减轻农民负担,减免税赋,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恢复生产。”
朱元璋赞同,立刻采纳:“好,就照你说的,减免战乱严重的江南三年税,黄河以北两年税。”他称赞周衡为“朕的萧何”。
然而,好景不长,两人关系迅速恶化,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朱元璋对周衡产生了杀机,原因何在?
据《西神丛语》记载,朱元璋宣布减免税赋后,百姓欢欣鼓舞,歌颂他贤明,感激涕零。各地大臣也举手称赞,期待大明经济繁荣,朱元璋成为圣君。
但好景不长,次年朱元璋恢复税收,百姓怨声载道,民间纷纷创作民歌表达不满:“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打出了个朱皇帝,百姓咽菜又吃糠。”
周衡听到这些歌谣,心情沉重,深觉有义务向皇上反映民意,及时纠正错误。
次日早朝,他勇敢直言:“君主信义为立国之本,言出必行,不能朝令夕改,失信于民,天下人将不再相信皇上。”
朱元璋虽然有苦衷:诸多王子需封赏,官员需俸禄,军队需粮饷,财政压力巨大。尤其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尚在,军队不能饿肚子保边疆。老百姓不交税,国家无法维持。
但他不便当众透露苦衷。
最终,迫于压力,他暂时取消了税赋。此事后,朱元璋对周衡的看法大变,开始认为他多事添乱。作为开国皇帝,在朝堂上丢了面子,谁还敢尊敬他?他怕有人学周衡上朝乱弹琴,心头火起。
从此,朱元璋对周衡冷眼相待,看到他如芒刺在背,恨不得他不再露面。
然而朱元璋不能立即动手,否则名声受损,于是暗中寻找机会铲除周衡。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周衡因家事请假六天,朱元璋心花怒放,批准了假期。谁知周衡归朝途中遇风浪,船只倾覆,船主遇难,周衡死里逃生,换乘另一船赶回,迟到了一天。
朱元璋得知后,盛怒道:“周衡,朕讲信誉,你却迟到一天,规矩是朕定的,你难道可以例外?”
周衡面不改色,答道:“臣失信于君,无话可说,任凭国法处置。”
大臣们心惊胆战,却无人敢替他说话。大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