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7月,刘备因孙权背信弃义、投靠曹操并杀害自己亲兄弟关羽一事,决定亲自出兵讨伐东吴。此次行动不仅是刘备为恢复兄弟之仇的复仇之战,背后更是整个蜀汉政权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然而,在战前,刘备未做好充分的战略部署,导致最终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员与资源,个人心情也因战败而郁结成疾,最终死于永安城。这场战役使蜀汉丧失了向东扩张的可能,国力急剧下滑,走向衰败。
关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历代学者对此展开了不同的讨论,争论不休。毛主席曾经就刘备的失败作过点评,那么在毛主席看来,刘备的失败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三国时期,尤其是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有三场因火攻而著名的战争,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其中,夷陵之战,实际上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之战,最终确立了天下分为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令人意外的是,这三场战役都在某种程度上与“火”有关,而它们彼此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峰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配合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的忠诚效力,蜀汉一举吞并了荆州与益州(今湖北与四川成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刘备的蜀汉政权看似即将强势崛起,且不乏有力的辅佐,似乎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然而,建安二十年,当孙权得知刘备已经控制了益州,他要求刘备归还原本属于东吴的荆州。刘备对此不予理会,推脱称将在来年攻打凉州,再以凉州交换荆州。此举激怒了孙权,他决定采取行动,派吕蒙偷袭荆州的长沙、桂阳与零陵三郡。得知此事后,刘备迅速命令关羽带领五万兵力与孙权的军队对抗,局势一触即发。
令人不解的是,正当孙刘之间剑拔弩张时,曹操却突然发兵进攻益州北部的重要屏障——汉中。此举令刘备焦头烂额,便不得不和孙权达成协议,暂时缓解双方的矛盾,之后聚焦应对北方的曹魏。经过三年的修整,刘备的实力得到了大幅增强。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成功夺回了汉中,并宣布自称“汉中王”,事业达到了巅峰。根据苏洵《权书》中的战略理念:战争前要积蓄财力,战时要积蓄力量,胜利后要积蓄士气,而刘备此时也应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布局,休养生息,团结孙权,待时而动,最终一举平定天下。
然而,刘备没有按照正确的战略指引行事。此时,关羽却反其道而行,在正处于对抗曹魏的关键时刻,他却带兵北上,逼近曹操的许昌,彻底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安排。这一策略失误,部分源自关羽的自负和骄傲,尤其在水淹七军后的胜利中,关羽的自信心急剧膨胀,认为自己已无敌于天下。
在这个时期,孙权派使者提出联姻的提议,意在通过政治联姻稳固与蜀汉的关系,然而关羽却公然侮辱了使者,且坚决拒绝婚事。孙权得知此事后,震怒不已,决定加强荆州的军事防御并趁关羽北上的空隙,发兵夺回荆州。关羽因不谨慎而败走麦城,最终丧命。
刘备不仅失去了亲信将领关羽,还丢失了对抗曹魏的重要战略要地荆州。这一变故对刘备的未来构成了巨大打击。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变得更加艰难,蜀汉的战略困境加剧,逐渐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丧失荆州后,蜀国的北伐前景变得更加复杂,而刘备也深知,荆州对其统一大业至关重要。
由于种种原因,刘备未能及时发兵收复荆州。虽然他曾心生复仇之念,但此时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谋士和将领劝阻他,不宜急于发动战争。孙权也明白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早已准备好迎接这场战争。为了稳固新得的荆州,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东吴的控制力。
章武元年,刘备继位称帝,随即下令集结全军攻吴。孙权得知消息后,迅速任命陆逊为主帅,准备迎战。陆逊在此战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干。他深知刘备兵力强盛,但却局限于“夷陵”地区,决定采用灵活的防守策略,利用地势优势,通过拖延战术阻止刘备深入。
尽管刘备初期进展顺利,但随着战事胶着,陆逊的防守逐步显现成效,刘备的大军陷入困境,士气也受到极大影响。在此情形下,刘备决定亲自上阵督战,试图以此鼓舞士气,但他依然无法突破陆逊的防线。黄权曾劝他不要亲赴前线,但刘备固执己见,最终未能避免灾难。
陆逊抓住战机,采取火攻战术,成功打破刘备的连营,并最终击败了蜀军。刘备不得不撤退,且因伤势和长期忧虑,最终病倒在永安城,含恨而终。
刘备的夷陵之败,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更深刻反映了刘备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毛主席在分析刘备失败时指出,刘备虽善于用人,但他在战略决策上经常被感情左右,未能遵循《隆中对》中的总体战略方针,导致了蜀汉命运的急转直下。最终,尽管蜀汉拥有诸葛亮这样出色的智者,但刘备的错误决策无法避免蜀汉的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最终打破,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