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频,讨论的内容与南京玄奘寺、南京夏日祭,或某位明星考话剧院的话题都没有任何关系。这一次,我们只是单纯地来聊聊历史。
对于那些了解汉末三国历史的人来说,应该有一个共识:即使大汉政权面临着如此多的困境,甚至是群雄割据、地方割据政权四起,依然能够在军事上形成对周边异族的巨大压制。但当天下重新归晋,三国归晋之后,竟然迎来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华夏大地的深重灾难,甚至出现了第一次的衣冠南渡。这种历史的变迁,速度实在是太快了。难道真的是因为所有名将都去世,没人能打仗了吗?当然不是。即使东晋的政权再弱,也依然有谢幼度;即使两宋再软弱,也有岳鹏举;即使南明再混乱,也有李宁宇。所以,国家的强弱,真正的关键不在于人,而在于制度。
这个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集权,二是晋升通道。集权的问题不多谈,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晋升通道。
在汉朝时期,选官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最常用的科目就是“举孝廉”,也就是说,地方官员会推荐一些品行良好的人担任官职。虽然这一制度的操作空间很大,往往被门阀大族用来互相讨好,比如“今天你推荐我儿子,明天我推荐你儿子”,大家都能各取所需。这个制度的弊端也在于,常有人批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尽管如此,这种选拔制度至少给了普通百姓一条晋升的路。虽然这条路可能不宽,但寒门出将的可能性并没有被彻底封死。因此,被举孝廉的人群里,不仅有像曹操、袁术这样的豪门之后,也有公孙瓒这种小门小户出身的庶子。
汉朝不仅有察举制,还有其他几种晋升途径,比如军功、外戚、宦官。先说军功,尽管汉朝不像秦朝那样明确通过军功来授爵,但他们对出身并不完全看重。例如,赵充国是从普通士卒起步的,而吴汉也是亭长出身。到三国时期,更是不乏普通士卒成名将的例子,比如蜀汉的五虎上将中,除了马超,其他人的出身都不显赫,甚至可以说是从基层做起。而这些武将不仅没有像两晋时期那样低位,他们中很多人也会读书,甚至成为了文官。
然后说外戚,汉朝最著名的外戚当属卫青和霍去病。卫青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而卫子夫和母亲是侯府中的奴婢。霍去病的母亲,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和霍家的一个衙役私通生下了霍去病,之后他被母亲抛弃,霍光的父亲也再次另娶。而这些出身极为低微的人,居然能够崭露头角,在汉朝获得了巨大的荣耀,成为冠军侯。
再来谈谈宦官,虽然进宫并非唯一途径,但如果能通过宦官的关系,确实也能够飞黄腾达。何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虽然他是外戚,汉少帝刘辩的舅舅,但他的妹妹之所以能够进宫,主要是靠贿赂宦官,而他自己更是从一个屠户起家,最终竟能当上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尽管这些选拔制度存在诸多弊端,甚至有些方式显得不太光彩,但在汉朝,普通人依然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无论你是寒门学子,还是武力出众的乡村汉子,凭借自己的努力,阶层上升的通路并没有完全封死。因此,在汉朝,很多人有理由为国家效力,毕竟,学好文武艺,真的能卖得上价。
然而,这一切在魏晋时期发生了改变。公元220年,曹魏代汉之时,陈群向魏文帝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那么,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呢?这是一种由中央政府派遣的“中正官”负责在各州、郡中进行选官打分的制度,分为九个等级。这一制度的初衷看似是想优化察举制,但它逐渐形成了严重的阶级固化。
与察举制不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并非地方官员,而是中央任命的高官,通常要求是二品以上的京官。表面上,这似乎意味着选官的权力已经收归中央,减少了地方权力。但实际上,这使得普通百姓的晋升道路越来越困难,因为京官多是世家大族的成员,他们更倾向于提拔和自己家族背景相符的人选。于是,选官的标准开始以“家世”作为第一衡量指标,这无形中阻断了许多寒门子弟的晋升机会。
魏晋时期,社会阶层逐渐固化,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成了常态。无论你是否有才华,如果你是小门小户,就永远无法进入上层,而如果你来自大族,就算是个愚笨之人,也能够安逸度日。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不仅对自己的官职一无所知,而且他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何自己能够拥有如此地位。
这就是魏晋时期的阶级固化状态,世家大族牢牢把握着权力,而寒门子弟则难有出头之日。在这种背景下,寒门百姓和世家大族的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对于寒门来说,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对于世家大族来说,谁当皇帝都无关紧要,反正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这种阶级固化的局面,甚至影响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蜀汉和东吴的许多贵族子弟,往往把家族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更重,这也是许多豪族纷纷选择叛逃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魏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确实让许多人失去了为国效力的动力,也让一些奇怪的现象成为了历史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