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4日,毛泽东准备参加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6日下午,他心情愉快,言谈间便来到了市区的武侯祠。毛泽东驻足观察了几分钟,随后开始品味起刘备殿的对联。
武侯祠内遍布楹联,尤其是清末赵藩所写的那幅对联,至今仍广为人知。毛泽东低声吟诵,沉浸在这幅对联的深邃意义中。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以“攻心”为上,注重精神和心理的瓦解,然而,正因为他没有审时度势,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用兵如神的将领屡见不鲜,但被誉为兵法大师的,唯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位便是毛泽东。诸葛亮的智慧广为称赞,鲁迅曾评论道:“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足见诸葛的才智几乎达到了妖孽般的境地。然而,尽管如此,他依旧未能统一三国,究竟为何呢?
要说谁有资格评说诸葛亮的成败,恐怕历史上仅有一位,那便是毛主席。他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开创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毛主席曾一语道破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的原因:“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所提出的战略方针,目的是辅佐刘备恢复汉室、谋取天下。刘备依据此策略建立了蜀汉政权,因此这篇《隆中对》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然而,从一开始,这份战略就存在严重的错误。
苏洵曾比喻说:“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八达的都城,收取天下之利;如果仅仅赚一点小钱,藏在家里守着,那你只是在求保住这点小钱,而不是求富。”毛主席显然认同苏洵的观点。他认为诸葛亮在战略布局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诸葛亮让关羽镇守荆州,却将主要兵力调往西蜀,殊不知,西蜀虽地势险要,固守易,但进出困难,根本无法依靠此地发展壮大,更谈不上从此地出兵征伐中原。
此外,兵法强调,处于劣势时,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敌人。刘备若想横跨荆州与益州,就必须面对千里之遥的两地兵力分散的问题,这样的布局本就注定无法取得胜利。随着蜀国兵力的进一步分散,诸葛亮最终未能突破困境,败走麦城和夷陵之战的惨败,正是战略失误的后果。
更为致命的是,诸葛亮没有很好地审时度势。在稳定南方后,他继续以战争解决蜀国的困局,却忽视了“战争止战”的必要。六出祁山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加重了蜀国的经济负担和民众痛苦。毛主席曾说:“中国共产党能赢得胜利,靠的就是知己知彼,掌握情报。”然而,诸葛亮未能获取足够的情报,导致他未能及时察觉北魏的新崛起和司马懿的才智。
最关键的是,诸葛亮的任务应该是辅佐刘禅,而非过度专注于北伐。刘备临终前把国事托付给他,而诸葛亮的职责应当是帮助刘禅稳固蜀汉政权。然而,他未能教育好刘禅,使得刘禅终究成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帝王。刘禅在面对危机时的懦弱表现,也反映出诸葛亮的失职。
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误,尤其是在街亭失守的事件中,成为了他一生的败笔。尽管马谡才华出众,但他缺乏实际作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街亭的丧失。诸葛亮明知马谡的不足,却仍冒险重用他,这一决策让蜀国付出了沉重代价。
关羽镇守荆州的决策同样有问题。关羽刚愎自用,不善与吴国保持和谐关系,最终因与东吴决裂,导致了麦城之战的惨败。人才的选择不能仅凭品德,还要看其实际能力,曹操便是因为识才,才能带领魏国强盛。
毛主席在中共七大时推举王稼祥,尽管王曾犯过错误,但毛主席强调:“他是有功的。”这充分体现了选人用人的原则:应依据实际需要,而非仅仅看品德。
虽然诸葛亮未能实现三国统一,但他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依旧令人钦佩。例如他的“空城计”,毛主席在多次历史事件中也曾巧妙运用。1948年,毛主席面对傅作义十万大军的威胁,通过虚张声势、精准布置,成功让傅作义疑虑重重,最终放弃进攻。
毛主席对诸葛亮的智慧高度评价,并时常以诸葛的事迹教育全党。诸葛亮的“空城计”和毛主席的应变能力,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伟人智慧的延续。毛主席在许多历史难题中也借鉴了诸葛亮的经验,体现了他独到的战略眼光。
总之,诸葛亮虽然未能完成统一三国的伟业,但他的谋略和智慧是无可否认的。他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所学习,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诸葛亮的智慧和韧性无疑是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