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渗透》中,军统东北督查室主任李维恭提到了一位人物,他说:“黄埔时期,我班上最优秀的同学就是他,另一个是咱们军统的武强,他以前也是从那边出来的。要说和那边的关系,军统上下,恐怕没人能比他更亲近了。”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李维恭所说的“武强”其实指的是在南昌起义期间担任贺龙领导下的二十军第三师党委成员、少校连长,转投阵营后成为军统局北方区区长、东北办事处处长、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部督察处的中将文强。
李维恭是军统临澧特训班的教官,而《潜伏》中的吴敬中同样也是该班的教官。历史上,吴敬中这个人确有其事,他曾担任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保密局天津站站长等职务。从文强的《口述自传》来看,他能够在军统期间晋升中将,得到了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和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支持,并通过戴笠的提携。这也意味着文强与吴敬中曾在东北一同工作。
李维恭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根据他所说的话,我们似乎可以推测他可能是黄埔一期或四期的学生。因为在黄埔一期和四期中,两个最出色的学生分别是一个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另一个则是打破了蒋介石军队的一半实力。
李维恭作为黄埔老生,同时也是军统的一名老特务,但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他被五个学生一一设下圈套,最终落得个可笑而又可悲的结局,这让人不禁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当时面对李维恭和毛人凤的不是许忠义和郑耀先这两个上校,而是少将吴敬中和中将文强,他们会不会被彻底“修理”一番,还是能够成功策反吴敬中和文强呢?
李维恭与吴敬中不同,他并不如吴敬中那样喜怒不形于色。记得在《潜伏》中,吴敬中曾得到一辆陈纳德坐过的斯蒂庞克轿车,他在面对这笔交易时表现得十分淡定。在余则成外出处理轿车业务时,吴敬中先是和妻子梅姐沟通车价,随后愉快地哼起“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李维恭则不然,当他听到许忠义许诺给他几十万美元的收益时,他竟然当场喷出一口茶水——这个财迷的失态使得许忠义对他产生了不小的鄙视,而读者们也从中看出了李维恭的贪婪和浅薄。
如果许忠义被吴敬中所掌控,显然他也无法在吴敬中面前动什么手脚。吴敬中与“国防部次长”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和蒋介石长子同班,可以说,他在人脉和资源上的关系极为复杂。即使是毛人凤,也不敢轻易得罪吴敬中。而在陈诚和顾祝同的影响下,吴敬中在东北的地位变得异常稳固,任何试图绕过吴敬中的人都会面临不可预见的后果。
事实上,陈诚一向对特务的工作持轻视态度,但他却对吴敬中没有一丝批评之言。即使蒋军在东北的表现一塌糊涂,陈诚和顾祝同依然没有对吴敬中有过质疑。反倒是吴敬中通过正常的渠道调到了相对安全、油水更多的天津,大家都知道,这是小蒋在背后安排的。而在天津,吴敬中担任了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并且兼任了天津警备司令部情报处长的职务。
当时,军统虽然隶属于军队体系,但许多军统的高层军衔较低,省站站长和大区区长一般都是少将。相比之下,像文强这样的军统干部,其实是通过兼任情报处长和督察处长等职务,才得以晋升中将的。而文强的中将军衔,正是通过与胡宗南和孙连仲的合作而得以晋升的:“日本宣布投降后,我随胡宗南去郑州参加受降,胡宗南和孙连仲分别打电报给蒋介石,推荐我晋升中将,1946年,蒋介石正式批准。”
在1949年,军统的中将屈指可数:郑介民在1935年便担任了军统的要职,直到1944年,他晋升为中将。而与郑介民相比,毛人凤的军衔较低,始终停留在少将这一层级。文强通过这些渠道的运作,不仅迅速升迁,而且在军统内部的地位也非常稳固。
对于李维恭的离开,郑介民给予了很大的关照,而毛人凤则在背后向文强诉苦:“你要走?我们这里分成了三块,谁也不知道最后谁能占上风,你不参与其中,怎么能得到一份安稳?”从毛人凤的这番话中,不难看出他和文强之间的差距。文强凭借着强大的后台,在军统的地位显然比毛人凤更加稳固。
吴敬中和文强的背后分别有着强大的靠山——吴敬中与郑介民、小蒋关系密切,而文强则依靠小蒋的二弟和胡宗南。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与胡宗南的合作,让文强在军统的地位如日中天。无论是历史的背景,还是两位的资历、能力、背景,他们都比李维恭、毛人凤更为深不可测。
相较于这些历史人物,李维恭、毛人凤和郑耀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显得较为普通。毕竟,吴敬中和文强的资历、能力、人脉和后台,都要远远超过这些人。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许忠义和郑耀先若真的面对吴敬中和文强,两人可能早已被轻松拿捏。
从这段历史来看,吴敬中与文强无疑是军统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历史成就和影响力,远超常人所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