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宪法纪念日再度高呼修宪,表示要“尽早实现”这一目标。面对日本政界日益增长的修宪声浪,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日本政客总是提议修改宪法?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从二战后的历史背景讲起,而这一切又与一位关键人物——麦克阿瑟密切相关。作为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不仅代表美国的利益,还实质上掌控了日本战后的命运。1945年8月11日,日本东京的一处地下掩体内,裕仁天皇焦虑不安地等待着盟军对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回应。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并且苏联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后,日本的高层开始讨论是否接受投降。在8月9日举行的“御前会议”上,围绕是否投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此时,裕仁天皇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四个条件投降”实质上意味着日本的彻底失败,天皇制度可能会消失。因此,他最终做出了决定,支持“一个条件投降”方案。
所谓的“一个条件投降”,即“日本政府同意在不要求变更天皇的国家统治权力的情况下接受《波茨坦宣言》”。对于裕仁而言,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民生命并非他最大的关切,最重要的是能否保住天皇的统治地位。当天晚上,日本接到了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的回复照会,重申了美国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立场,并特别指出:“从投降那一刻起,天皇及日本政府的国家统治权力应归属于联合国最高司令。”为了使这一表述更符合天皇的预期,日本外务次官松本俊一故意修改了英文的表述,将“应隶属于”翻译成了“将受限于”,让裕仁天皇看到,或许还有希望保住他的权力。因此,裕仁下令接受了《波茨坦宣言》。
8月15日,裕仁天皇通过无线电向全体国民广播了《终战诏书》,其中他没有直接使用“投降”或“战败”等字眼,而是用了“终战”一词,并以此回避了日本发动侵略的责任,特别是对军队的忠诚给予了高度评价。天皇被塑造成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军国主义者,战争中完全是被动的旁观者,形象完全与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形象背道而驰。最重要的是,这份诏书最后号召国民要团结一致,共同承担责任。
投降后的局势如何,裕仁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他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销毁大量关于战争罪行的证据,二是让新任命的首相东久迩宫(皇族成员)迅速解除了日本军队的武装,意图向盟军表明,只有天皇制才能有效地解散军队,避免更大的混乱。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率领盟军登陆日本,开始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率领天皇的代表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署了投降文件。签署文件时,结尾明确写道:“天皇及日本政府的国家统治权力将受到联合国最高司令官的制约。”这意味着天皇的命运彻底掌握在麦克阿瑟的手中。
国际社会普遍要求将天皇作为战犯审判,而一份未公开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77%的美国民众也支持对天皇进行严厉的惩罚。然而,麦克阿瑟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通过利用天皇来稳定日本社会,才是最有效的占领策略,追究天皇的责任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动荡。此时,麦克阿瑟的军事秘书费勒斯准将,已通过与天皇身边人的联系告知,天皇必须被证明无罪,特别是要否认他与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关联。
在9月27日,天皇应麦克阿瑟的安排,前往美国大使馆与麦克阿瑟会面。会谈内容虽未公开,但根据麦克阿瑟的电报内容,天皇被认定为在战争中并未有实际的决策权,主要处于被动状态。为了防止在美国本土的杜鲁门总统提出反对,麦克阿瑟特别强调,如果天皇作为战犯受审,可能会引发日本国内的巨大混乱,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分裂。
麦克阿瑟并没有深入调查天皇的罪行,而是通过种种手段确保天皇能够避免战犯审判,甚至推举东条英机等人作为替罪羊。这样,天皇在麦克阿瑟的庇护下,不仅成功逃脱了审判,还保住了君主制的权力。
随着美苏冷战的全面爆发,麦克阿瑟的决定逐渐成为美国政府的共识,即通过保护天皇来维护日本的稳定和遏制共产主义蔓延。为了保护天皇的名誉,许多证据被销毁,东条英机等被迫背负战争责任。麦克阿瑟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稳定的效果,但却给日本埋下了军国主义复辟的隐患。
日本战后未曾就其发动侵略战争向邻国道歉,历史教科书的修改、靖国神社的参拜以及右翼势力的崛起都与未曾追究天皇战争责任密切相关。正因为没有对战争责任进行彻底清算,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得以滋生,并逐渐在政治上重新复苏。
1946年2月1日,麦克阿瑟怒斥松本宪法草案,要求对宪法进行彻底修改。当时,日本首相币原喜重郎提出,因日本无力再发动战争,宪法应当废除军事权力,然而实际的修改草案仅仅是对原宪法的一些字句进行了微调。麦克阿瑟因此决定由盟军总部的民政局长惠特尼来负责起草新宪法,并给出了三条核心意见:天皇仅为国家象征,废止日本以国家权力发动战争,并放弃拥有海陆空军的权利。
惠特尼的工作小组最终在1947年2月12日完成了新宪法草案,该宪法明确规定天皇为国家象征,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第九条”,即放弃战争、放弃军力,成为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和平宪法”。这部宪法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支持,成为战后日本重建的基础,也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尽管“和平宪法”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但随着时间推移,右翼势力渐渐恢复了他们的政治野心。1960年,岸信介便开始公开呼吁修改宪法,提出日本只有修改宪法才能摆脱战败国的阴影。岸信介的政治理念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安倍晋三,而安倍晋三在2012年再次成为首相后,继续推行修宪的目标。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利用“中俄威胁”的议题,力图修改宪法,取消“第九条”以增强军力,进一步推行军国主义。这一过程中,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也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对于日本而言,历史的伤痛和教训不容忘记。如果他们忘记了过去的灾难,并且在当前修宪的过程中重蹈覆辙,结果可能仍然会是自食恶果。而二战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对邻国的侵略,更深远的影响是战争对日本人民自身造成的深重伤害,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至今依然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