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总绕不开殿试。皇帝坐奉天殿亲自主持,考生跪答策问,一纸定前程——听着挺威风吧?可翻开史书一琢磨,这殿试的戏码,演得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朱元璋为它愁白头,嘉靖拿它当权力棋子,崇祯想靠它救国,结果呢?大明还是亡了……
一、老朱的殿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搞了明朝第一届殿试。老爷子摩拳擦掌,想着亲自挑一批“经明行修”的实干派。结果考完一看名单,差点气吐血:中选的吴伯宗这帮人,文章写得花团锦簇,问起治国理政?呵,全是纸上谈兵!
“卖弄虚文,并无真才实学!” ——朱元璋骂人实录
老朱可是穷苦出身,最恨官员不办实事。他一怒之下,直接把科举停了十年!转头又去折腾荐举制:让各地官员推举人才,还派人带着银子全国“挖宝”。可没过几年,问题来了——推上来的要么是关系户,要么连《论语》都背不全。有个县令甚至举荐自家厨子,理由是“刀工好,切菜如治国”……(野史段子,但滥举是真)
哎呀,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个细节:老朱为了防作弊,曾规定考生得脱衣服搜身!结果有举子裹着厚棉袄进场,一脱——嚯!满身小抄!
二、殿试翻身记:观政制度救了场?
科举停了十几年,老朱终于想通了:光考文章不行,得让书生们练练手!洪武十八年(1385)殿试重启,他搞了个“神操作”——让新科进士去六部“观政”,实习半年再上岗。这帮人跟着老油条学算账、判案子、写公文,总算有点人样了。
从此殿试站稳脚跟,三年一考雷打不动。可谁想到,老朱埋的雷,一百年后炸了……
三、嘉靖的野望:十二卷的帝王心术
时间跳到正德朝。武宗皇帝爱玩,四次殿试三次缺席!内阁大佬们乐坏了:皇帝不来?咱们定状元!一时间,殿试排名成了权钱交易市场。
嘉靖皇帝上台一看,这还了得?立马放大招:殿试卷子,从读三份改成读十二份!表面说是“广纳贤才”,实则是把定名次的权力抢回自己手里。他还亲自熬夜批卷子,熬得两眼通红(野史说嗑丹药提神)。
“读卷官进十二卷,朕自择之。” ——嘉靖的独白,写满掌控欲
这招效果咋样?短期看,皇权重振了;长期看……更糟了。因为嘉靖搞着搞着,沉迷修道去了,殿试倒是场场不落,可心思早飘到炼丹炉里了!
四、致命的“独重进士”:一场集体慢性自杀
明朝官场有句黑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嘉靖往后,进士出身=免死金牌。哪怕你贪赃枉法,只要顶着进士头衔,考核就能混个“优”;非进士出身的官?干得再好也升不上去!
“以恶为好,以黑为白……以功为罪!” ——时人痛批官场怪象
举个栗子:海瑞同志为啥被排挤?他不是进士啊!哪怕他穷得吃野菜,给老娘买肉成了大新闻,照样被讥讽“作秀”。而那些进士老爷呢?结党营私、兼并土地,把朝廷蛀空了也没人敢动。
咦?这剧情怎么有点熟?北宋“恩荫制”泛滥时,好像也这德行……
五、崇祯的绝唱:殿试在,可人在哪?
崇祯登基时,大明已是烂摊子:关外满洲虎视眈眈,关内灾荒加起义。这位劳模皇帝每天批奏折到凌晨,殿试更是亲力亲为,甚至破例增加录取名额。
可殿试考场上,他面对的是一群什么人?有考生策论里写“退敌良策是招安李自成”(李自成后来灭了大明);还有人建议“联合蒙古抗清”(蒙古正和满洲勾肩搭背)……看得崇祯直哆嗦。
最讽刺的是,崇祯为选人才恢复“三途并用”(荐举、贡生、科举齐上),结果推荐上来的不是阉党余孽,就是只会写八股的酸儒。某次殿试后,他盯着名单长叹:
“文华殿里满座才俊,竟无一人可安天下!”
回头再看朱元璋设殿试的初心——“求经明行修之士”,简直像个黑色幽默。殿试从帝王选才利器,一步步变成科举流水线的盖章环节,再沦为官场利益链的一环……当崇祯在煤山自缢时,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们,有的降了李自成,有的跪迎多尔衮。
你说殿试制度完善吗?明代它确实登峰造极。可再精致的笼子,也关不住一群只想啄米的鸟啊。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