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在奈良为自民党助选时,突遭枪手袭击,尽管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但几小时后仍不幸去世。此事件震惊了日本及国际社会,成为近年来最为瞩目的政治暴力案件之一。
自上台以来,安倍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他推行的“安倍经济学”被广泛关注并讨论。战后70余年,日本曾发生过数起具有重大影响的刺杀事件,而这些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列举几起具有代表性的刺杀事件:
1960年7月14日,安倍的外祖父、曾任日本首相的岸信介,在卸任后不久,便在自民党的招待会上遭到右翼分子的刺伤。仅仅几个月后的1960年10月12日,另一位日本政界重要人物——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在东京进行竞选演讲时,被一名持刀刺客袭击,不幸身亡。浅沼稻次郎是战后日本第一个被刺杀的政界人物。1990年1月18日,长崎本岛的市长在市政厅外被人枪击,幸运的是,尽管子弹从背部打入并穿过前胸,但及时抢救成功,市长保住了性命。
2007年4月17日,长崎市长伊藤一长在市车站附近的竞选事务所内遭到“山口组”黑帮成员的枪击,最终不治身亡。在这些针对日本政界人物的刺杀事件中,安倍的遇刺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若与二战前的刺杀事件相比,这些案件仍显得微不足道。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便存在着刺杀政界人物的传统,特别是在二战时期,刺杀事件频发。二战的爆发并非偶然,社会背景的深刻变化以及频繁的刺杀事件,显然在推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什么这些刺杀事件会对日本历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起关键的历史刺杀案件中来探究。1920至1930年代,四位在职或曾任首相的政治人物相继遭遇刺杀:1921年11月4日,时任首相的原敬在东京车站前被右翼分子刺杀身亡,成为日本自1885年建立内阁制以来的首位在职被刺杀的首相。1930年11月14日,滨口雄幸首相在东京遭到右翼枪击,虽然没有当场死亡,但伤势过重,最终于1931年8月去世。
1932年5月15日,11名右翼军官闯入首相官邸,枪杀了时任首相犬养毅,此事件即为著名的“515事件”。而1936年2月26日,约1000名基层官兵发动了“226兵变”,刺杀了多位政治重臣。冈田启介首相虽然侥幸逃脱,但前首相斋藤实、前内大臣高桥是清等多人被杀。此事件对日本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15事件”和“226兵变”被认为是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为何如此?首先看“515事件”:理性的犬养毅首相被刺杀后,海军大将斋藤实作为军部代表接任首相,开始加强军部对内阁的控制,标志着日本政府的“军部内阁”时代的开始。军部的势力迅速上升,实际上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奠定了“军国体制”的基础。
接下来是“226兵变”:这场兵变背后,代表“皇道派”的军官与“统制派”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尽管“皇道派”最终被镇压,但他们提出的要求,包括军部独裁,竟在政变后得以实现。这一事件导致日本社会完全法西斯化,内阁的决策逐渐被军部所左右,最终引发了日本的全面战争。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日本的军国主义逐渐盛行,并不断走向激进化。在当时,无论是内阁还是军部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理性派人物,他们对一些过于激进的战争行动有所制约。然而,基层军官们认为这些理性派官员是阻碍战争的绊脚石。因此,许多理性高官和内阁大臣成为了刺杀的目标。这些刺杀事件逐步消除了战争的制约,整个日本社会在军部的影响下变得疯狂,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不久之后,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随着理性派高官的不断被杀,“不扩大派”的声音几乎被彻底压制,战争的加剧似乎不可避免。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抗战,并与世界和平力量结成联盟,经过艰苦的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
回顾历史,右翼在日本实施的刺杀行动,成为了其扩大战争和加速战争进程的“催化剂”。这些刺杀事件最终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安倍晋三的遇刺究竟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势力操控,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调查结果。笔者呼吁,日本应当深刻反思历史,警惕刺杀事件再次影响国家的和平进程。
战争历史深耕,正能量弘扬,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