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颇具趣味的轶事。工部侍郎王佑,长得相貌英俊、颇有风度,但令人感到异常的是,他完全没有胡须。一天,当王佑刚刚下班准备回家时,路上碰到一群小太监围着一位大太监走来。那位大太监见到王佑后,忍不住调侃道:“王侍郎,怎么你连胡须都没有长呢?”王佑听后,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父亲没有胡须,儿子怎敢有呢?”听到这话,那位大太监放声大笑,而其他的同僚们则纷纷将此事拿来当作笑话,暗自讥笑王佑的回答。
这个趣闻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原文是这么写的:
“佑貌美而无须,善伺候振颜色。一日,振问曰:‘王侍郎何无须?’对曰:‘老爷所无,儿安敢有。’闻者鄙之。”
提到这位被王佑称为“爹”的大太监,便是王振,他是大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正是由于王振的存在,才导致了后来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让大明王朝从此步入衰败。
王振在历史上一直是祸国殃民的代表人物,深受民众诟病。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王振去世八年后,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时,竟然含泪为王振祭奠。这一行为至今让人费解。那么,为什么曾经被所有人唾骂的王振,在明英宗心中竟然占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呢?
要了解这一切的原因,我们需要从王振的权力之路讲起。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宦官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他在一次与大臣们的谈话中指出:“宦官只能在宫中做一些简单的杂务,岂能让他们参与朝政与军事呢?东汉、唐朝宦官的祸乱,归根结底是因为帝王宠爱他们,才导致了宦官权力的膨胀。”(引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宦官只能做一些宫廷中的杂事,绝不应当干预政事。为了确保这一点,他甚至在宫门上挂了一个铁牌,明确写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字。然而,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朱元璋当初设下的这块铁牌竟然被一名宦官亲手撤下,而这名宦官,正是王振。明朝,继东汉、唐朝之后,成了又一个宦官专权的朝代。
王振出身蔚州(今河北蔚县),年少时便被选入了内书堂。内书堂是明朝专为太监设置的学习之地,王振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明宣宗朱瞻基看中他的聪明才智,便把他调到东宫担任局郎,负责照顾年幼的太子朱祁镇。虽然有传言称王振是秀才出身,但这一点并未得到史料的证实。事实上,王振能进入内书堂,显然是因为他被认为有更高的智力和适应力。
从小与太子朱祁镇朝夕相处,王振成为了朱祁镇最为亲近的人。年仅四五岁的朱祁镇时常称王振为“先生”,对他言听计从,完全依赖他的照顾和关怀。当朱祁镇九岁时,明宣宗突然病逝,留下了年幼的太子和一众辅政大臣。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辅佐太子处理朝政,然而,由于当时的宦官地位低下,王振通过与太子日常的亲密关系,逐渐积累起了巨大的政治资源。
不久后,朱祁镇将他信任的太监金英赶走,把王振提拔为司礼监太监。王振的权力与日俱增,逐渐介入了朝政大事。
王振的影响力并非一蹴而就。明英宗朱祁镇少年登基,身边缺乏可以信赖的辅佐者。由于王振自小便对朱祁镇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照料,这种从小建立的信任关系,使得朱祁镇对王振的依赖愈发加深,甚至出现了“王振不在心慌”的局面。正统六年,明英宗在皇宫中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宦官本无资格参加,但当朱祁镇发现王振缺席时,急忙派人去找。王振此时正在抱怨为什么没有为他安排座位,听后朱祁镇感到愧疚,立即下令让王振进入宴会。这一事件不仅让王振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的信任与权力。
王振通过掌控宫廷中的重要事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在大明朝的政治体系中,王振的影响力迅速扩展,他举荐许多人担任重要职务。比如王振推荐纪广担任都督佥事,使得纪广得到升职;而一位名叫井源的驸马,通过王振的推荐,成功获得了官职。
然而,随着王振势力的扩大,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权力斗争。太皇太后张氏深知王振权力日益膨胀,曾在一次朝会上提醒朱祁镇:“你要学会与内阁大臣们商议,不能一味依赖宦官。”此后,王振曾因权力过大差点被太皇太后斩杀,幸得朱祁镇的求情才得以幸免。
王振的野心和掌控力在朝堂上愈发明显,逐渐掌控了几乎所有的政治决策。随着太皇太后去世,原本束缚住朱祁镇的“三杨”老臣也相继去世,王振便得以顺利摆脱所有限制,完全掌握了大明朝的政治权力。
他不仅垄断了官员任命,还通过金钱收买一些贪官,巩固自己的权力。这时,朝廷上开始充斥着王振的党羽。面对王振的权力扩张,许多正直的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却惨遭王振报复。比如,翰林侍讲刘球曾多次上书要求帝王亲政,结果被王振诬陷并处死。
王振在朝中的横行霸道,为大明朝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最终,这一切在“土木堡之变”中得到了彻底的爆发。王振的亲信、辅佐大臣,以及他的一众党羽,最终在土木堡的战场上丧命,朝廷也因此陷入了历史性的危机。而朱祁镇则成了明朝唯一一位曾经做过俘虏的皇帝。
尽管王振造成了极大的政治灾难,甚至被万民唾骂,但在朱祁镇的心中,他依然有一席之地。8年后,朱祁镇二次登基时,仍然含泪为王振举行祭奠,并在智化寺为他设立了“精忠祠”。王振的故事,在明朝历史上永远留下了浓重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