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朱祁钰身体急剧恶化,生命已近尾声。他的独子早已去世,朝中的大臣纷纷上书催促他尽快确定继承人,以防不测。然而,朱祁钰还未做出明确决定,便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夺门之变。朱祁镇率领部队冲入皇宫,重新夺回皇位。不久之后,朱祁钰因病离世。那么,假如没有发生夺门之变,朱祁钰去世后,究竟会是谁继承皇位?为何朱祁镇的夺门之变被认为是多余的呢?
我们先来分析朱祁钰继承人的潜在选项。按照封建王朝“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统继承法则,或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指出的“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若朱祁钰无子而逝,其皇位理应由同父兄弟继承,并且嫡子优先于庶子。这一点,在明朝末年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去世无子的情况下,由他的唯一弟弟朱由检继承帝位成为崇祯皇帝的事实中得到了验证。虽然这一例发生在朱祁钰之后,却充分说明了明朝皇位无子继承的惯例。
然而,朱祁钰唯一的同父兄弟便是朱祁镇。朱祁镇曾执掌帝位长达十四年,因亲自出征被瓦剌俘虏,失去了皇位,之后被朱祁钰软禁于南宫。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接纳朱祁镇作为皇位继承人,无疑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情。不论大臣们如何评议,朱祁钰本人必定心存抵触。既然让朱祁镇回位会伤害朱祁钰的感情,若将朱祁镇排除在继承序列之外,下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又会是谁呢?
假如仅仅排除朱祁镇本人,但未剥夺其子嗣的继承权,那么继位人便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明朝历史中也曾出现类似情形。例如,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去世,亦无同父兄弟,其继承人便是其父明孝宗的兄弟支系——兴献王一脉的嫡子,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之所以能在大礼议中胜出,关键原因之一正是他虽然不认明孝宗为生父,却依然被合法认可为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因此,考虑到朱祁镇的尴尬身份难以直接复位,且朱祁钰无其他同父兄弟,排除朱祁镇后,直接让朱见深继承皇位似乎是合理且被大臣们欢迎的方案。然而朱祁钰本人对此却并不乐意。毕竟他当初在土木堡之变的危急关头即位,条件之一便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历经重重努力,甚至贿赂朝臣,才废掉朱见深,改立自己亲生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不久后朱见济夭折。若此时再让朱见深继承皇位,实在是自打耳光。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还可另辟蹊径,选择通过过继的方式来确定继承人。按照礼法,过继的儿子与亲生子享有同等继承权,朱祁钰若能过继一个合适的子嗣,则此人便成其第一继承人。如此一来,朱祁钰的选择面大为拓宽,他完全可以跳过朱见深,从其弟弟们中选一个心仪之人作为继承人。这种做法理应受到朝臣支持。
但问题在于,朱祁钰对朱祁镇子嗣是否同样排斥?事实上,他作为明朝在危难中顶住压力、重用于谦、成功守住北京城的皇帝,无疑是救时之主。而朱祁镇却因率军亲征被俘,几乎导致明朝首都沦陷,是明朝的罪人。两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可由于朱祁镇享有“正统”名分,瓦剌被俘归来后,竟有人认为朱祁钰应将皇位归还给这位昏庸之君。甚至在朱祁钰稳坐皇位后,仍有人想左右他继承人的人选,强制立朱祁镇之子为太子,剥夺朱祁钰立亲生儿子的权利。对于朱祁钰来说,这样的局面无疑是极度憋屈。
因此,朱祁钰对朱祁镇深怀忌惮,将他严密看管,囚禁于南宫,不许与任何大臣接触。既然如此,朱祁钰怎么可能甘心立朱祁镇的儿子为继承人,哪怕这个儿子不是曾被废的朱见深?
这时,朱祁钰又萌生另一个念头:直接请自己的五叔襄王,或襄王的世子入京,作为皇位候选人。然而,他一透露此想法,朝堂立刻哗然。原因在于这涉及了明朝人极为看重的宗法制度——大宗与小宗的界限。根据《礼记·大传》,家族中始祖的正统继承人为大宗,旁支则为小宗,皇位理应在大宗间传承。以明朝为例,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一脉是大宗,朱棣本为小宗,却通过靖难之役夺位,小宗取代大宗成为明朝第一起以武力完成的继承变革。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亦属朱瞻基一脉,朱祁镇为大宗,朱祁钰为小宗。但土木堡变故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即位,再次出现小宗取代大宗的权宜之计。尽管如此,朱瞻基一脉仍为大宗,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若朱祁钰在朱瞻基后人尚存、无武力威胁情况下,允许旁支襄王入继大统,再次发生小宗取代大宗,将难以被重视宗法的朝臣接受。宗庙中朱瞻基的地位将异常尴尬,而朱祁钰作为朱瞻基之子,尴尬程度更甚。故此,不仅大臣难以认同,朱祁钰本人亦难下决心推行此举。他不过是轻描淡写地向群臣透露过此念头,却始终未付诸实际行动。
此时,朱祁钰仍有最后的选择。为何过继继承人一定要限于朱祁镇的儿子?虽然他无其他亲兄弟,但明朝宗室后裔繁多,皆是朱元璋的子孙,选其一过继,传位给他,也不失为皆大欢喜的方案。只要被过继之人名义上属大宗后裔,朱瞻基的大宗地位便可保持,朱祁钰的皇统身份亦不受挑战。
至于朱祁镇一脉的尴尬处境,朱祁镇因差点丢失明朝半壁江山而被鄙视。只要能妥善解决继承问题,谁还会在乎他的颜面?
然而,正所谓“无意外则无意外”,这话说明风险依旧存在。彼时明朝尚未经历大礼议事件,但宋朝史上有个鲜活案例:北宋仁宗无子,收旁支赵曙为养子并立为皇太子,即宋英宗。宋英宗即位后竟发难争取亲生父亲赵允让的“皇考”名分,挑战礼法中养父为皇考的传统,引发长达十八个月的“濮议”风波,最终宋英宗胜出。此举不仅搅乱了宋室宗法制度,也严重影响朝政运转。
朱祁钰和明朝官员所面临的情形更为复杂:宋仁宗无子,其亲生父亲仅有他一人;而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后人尚在世。若朱祁钰过继外室子嗣,未来新帝极有可能为其亲生父亲争取名分。更有甚者,若新帝心狠手辣,可能借机灭绝朱瞻基一脉,以巩固自身统治。无论朝臣还是朱祁钰,显然无法接受此类风险。
朱祁钰即便极度不满朱祁镇,也不愿看到自己未来的地位受损,更不愿父亲朱瞻基一脉被边缘化甚至灭绝。因而,他虽有充裕时间敲定继承人,却始终难以做出抉择。不肯便宜朱祁镇父子,也无力引入旁枝入京。
大臣们则竭力劝说朱祁钰,从朱祁镇儿子中选一继承人。于谦与内阁众臣商议,草拟了《复储疏》,其中关键一句为:“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所谓宣宗章皇帝,即朱祁钰之父明宣宗朱瞻基。然而这封疏奏尚未完成签署,夺门之变便爆发。
表面看似朱祁钰有五种继承方案,实际上迎外藩入京或从宗室中过继子嗣,均为朝臣与朱祁钰难以接受。真正的继承选项,仅限朱祁镇及其子嗣。此因也解释了为何夺门之变发生后,大臣们纷纷默认朱祁镇重登皇位,无一人替朱祁钰出头反抗。
毕竟,朱祁钰已病入膏肓,随时可能驾崩。他一死,继承人只能是朱祁镇或其儿子。朱祁镇最大儿子朱见深尚不足11岁。大臣们若先推翻朱祁镇,朱祁钰去世后,朱祁镇子嗣仍将继位,那此前推翻行为又有何意义?小皇帝终究会依附生父。故大臣们只能接受朱祁镇夺权的既成事实,朱祁钰便此被牺牲。
朱祁镇夺回皇位后,封赏了夺门功臣。几年后,他终于意识到夺门之变实属多余。朱祁钰不可能迎外藩进京,只要朱祁钰驾崩,大臣们要么迎朱祁镇复位,要么立朱祁镇某子为皇帝。朱祁镇儿子们虽幼小,但有父亲撑腰,何愁掌不了权?反倒是发动夺门之变风险极大,途中可能遭暗杀,或与朱祁钰拼死一战,甚至丧命。
夺门之变最大受益者,不过是那些借机上位的功臣。朱祁镇明悟后,下令不再提“夺门”二字,撤销4000多名夺门功臣的官职。然而,他醒悟已晚,于谦早被杀害。此事亦反映朱祁镇并非明君。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