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扬州的商人们还在应对着日常的商业挑战时,突然迎来了一个意外的“新朋友”——厘金税。这笔税本来是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太平天国的战乱临时设置的救急措施,可谁曾想,这个“临时”的政策不仅没有及时取消,反而在日后逐渐成为了清朝财政的支柱之一。厘金究竟是给清朝带来了喘息的机会,还是加速了它的衰亡?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1853年,清朝在多重危机的压迫下,国家财政状况堪忧。太平天国的起义蔓延至半个江南,局势动荡不安,迫切需要一笔资金来支撑军队的维持和扩展。传统的田赋已无法满足庞大的军事开支,国库几乎空虚,朝廷的财政手段已经见底,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在这一时刻,江苏扬州的官员们终于想出了一个“新招数”:既然原有的税收系统已无法有效运作,那不如从商人身上开辟一条新的收入来源——厘金。厘金是一种流通税,按照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一征收,简单来说,就是每经过一个关卡,就收取一次税款。
这一措施最初被解释为暂时的“应急之策”,官员们承诺待太平天国战事结束后,厘金会被迅速取消。然而,大家都知道,税收一旦建立,想要撤销几乎不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厘金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了清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商人们对此自然是怨声载道。原本他们已经要为货物支付地租、人工等费用,但随着厘金的征收,每经过一个关口都得交一次“过路费”。商人们苦不堪言,甚至有人在街头抱怨:“这厘金,明明是临时征收的,怎么变成了常年收?”可惜,对于清朝政府来说,眼前的财政压力让它根本无暇顾及商人的困扰,只要能解决军费问题,商人们的叫苦声就被忽视了。
一开始的1%税率,仅仅过了几年,在一些地方就悄然上涨到5%,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征收10%的厘金。商人们痛心疾首,生意的利润被税收压得几乎没有剩余。一车货物的“过路费”已经占据了运输成本的半数,市场逐渐变得不景气。
然而,对于清政府来说,厘金的“甜头”太过诱人,尤其是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厘金税成为了朝廷维持财政收入的“顶梁柱”。通过这一税收,清政府才勉强能够支付给士兵的军饷,维持着长期的南方战事。没有厘金,清朝的财政几乎难以为继。
根据史料记载,到了光绪十三年,厘金的收入占据了清朝财政总收入的14%。这笔收入在当时简直就是清朝的“救命稻草”。可以说,正是有了厘金,清政府才得以维持政权的基本运转。然而,依赖厘金所带来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商人们的抗议愈发强烈,经济活力也随着这种沉重的税负而逐渐消失。
厘金虽能暂时缓解财政危机,但它在促进财政收入的同时,极大地抑制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商人们为避免缴纳高额税收,不得不减少长途运输,或者放弃一些跨区域贸易,致使物资流通变得缓慢。这一方面加剧了内地市场的萎缩,另一方面,外来商品则因为没有厘金税的负担,逐渐占据了市场,甚至有了更低的成本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品的崛起进一步打压了本土商人的竞争力,也使得清朝的贸易逆差问题愈加严重。厘金税的实施不仅没有帮助清朝恢复经济,反而给国家经济注入了新的负担。更糟糕的是,清政府逐渐形成了对厘金的依赖心态,把这一税收视为维持政权的“固定收入”,却忽略了它带来的深远后果。
当时的清政府似乎并未意识到,厘金税虽然能暂时填补财政空缺,但长期依赖这种税收却会加速国家经济的衰退。尤其是到了晚清,厘金税收的压力已经完全暴露出来,想要通过改革这一制度来挽救经济局势,却始终力不从心。
这就好像一个负债累累的商人,依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维持生计,虽然眼前不至于破产,但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而厘金的不断征收,最终也让清朝面临着不可逆的财政崩溃。
在晚清,尽管朝廷尝试过改革,撤销厘金,但由于长期依赖这一税收,改革始终没有实现。厘金税的实施一方面为清政府带来了短期的财政补充,但长期看却加速了清朝经济的衰败和国内商业的萎缩。它成为了清朝自我挖坑的“催命符”,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这场本应“临时”设置的税收实验。
可以说,厘金既是清朝财政的“救急良药”,又成了加速衰退的毒瘤。它既让清朝勉强度过了几年的财政危机,也最终成为了清朝经济困境的催化剂,帮助清朝走向了衰亡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