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对你提供的文章的改写版本,我在保持每段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自从董卓兴起作乱以来,天下的英雄豪杰纷纷崛起,然而曹操的势力却远远不及袁绍……”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过的一句话,耐人寻味。想想看,曾几何时,袁绍的势力规模甚至要远远超过曹操,实力雄厚到让人难以匹敌。
曹操的头号谋士荀彧,在劝说曹操在官渡战役中坚持与袁绍硬拼时,也坦言袁绍的兵力足足是曹操的十倍之多。这一数字说明了袁绍兵力的强大,也暗示了曹操面临的巨大压力。
作为董卓乱世之后,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集团内部的叛变可谓层出不穷:河北四柱大将颜良和文丑双双被关羽斩杀,张郃和高览更是在阵前倒戈,直接投降曹操。而袁绍麾下的谋士投降者也数不胜数,动摇了整个阵营的根基。
若细细审视曹操麾下的主要谋士履历,便会惊讶地发现,荀彧、郭嘉、许攸、陈琳、辛毗等众多名臣,竟然都曾在袁绍麾下任职。荀彧甚至曾被袁绍视为贵宾,《三国志·卷十》中有明确记载:“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牧职位后,待荀彧以宾客之礼。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乡辛评、郭图也皆受袁绍任用。但荀彧看透袁绍难成大业,于初平二年毅然离开,投奔东郡奋武将军曹操。”
郭嘉临终前还不忘点评袁绍的不足:“袁公徒有心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之道。事多繁杂,决断乏力,想与我共济天下大难、定霸业,实在难上加难!”郭嘉一语道破袁绍的短板。
易中天在点评三国人物时,将袁绍形容为“绣花枕头”、“蠢牛”、“犟牛”,虽有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毕竟如果袁绍一无是处,怎么敢在董卓专权废立皇帝、群臣皆噤声的乱世拔刀相向?又怎会吸引如此多英才豪杰效忠,成为当时汉末最强诸侯?
袁绍后来遭遇了众叛亲离,主要还是他的“公子哥儿”性格作怪。袁家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无论嫡子庶子,皆怀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张郃和高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的主公根本不把部下当回事,说的话让人寒心,跟着这样的主公混,倒不如投奔曹操,或者跟随刘备,也要强过袁绍。
袁绍并非毫无实力,他的失败更多是因为碰上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曹操。而曹操在笼络人心方面的能力,绝不逊色于刘备。相比之下,袁绍的人格魅力几乎为零,说话方式也十分刻薄难听。
《三国志》很少详细记载人物言辞,但《三国演义》中袁绍的口无遮拦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正史还是小说,建安五年时袁绍对刘备尚且敬重,但小说中他却两次下令要杀刘备,翻脸之快,真堪比翻书。
关羽斩杀颜良,袁绍便要杀刘备;关羽诛杀文丑,袁绍又要杀刘备。每次刘备都巧妙周旋,袁绍只得尴尬地骂骂手下:“你们几乎让我受害贤之名。”如果袁绍当时真的杀了刘备,张郃和高览未必还会背叛。袁绍这句话,实乃战场与官场双重忌讳,也极伤张郃高览的心,他的谋士们都极为反感袁绍对刘备的敌意。
熟读三国史料和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张郃高览被赵云突然一枪秒杀,纯属猝不及防。实际上,张郃高览的武艺丝毫不逊于张辽许褚。在关羽离开曹营后,袁曹双方大决战,曹操派出张辽许褚对阵张郃高览,双方对阵激烈,难分胜负。最终曹操不讲武德,命夏侯惇、曹洪各率三千精兵冲阵,却被审配指挥的弓弩手一阵齐射打败。
袁绍虽折损颜良文丑,曹操失去关羽,但双方实力依旧不相上下,袁绍甚至略占优势。然而,随着张郃高览的叛变,胜负天平开始向曹操倾斜。
张郃高览投降后,曹操喜出望外,口中赞美之词连篇:“若袁绍肯听二将军之言,定不至于败北。今二将军肯来归附,犹如微子离开殷商,韩信归顺汉室。”张郃高览立刻被封侯拜将,封号由汉天子刘协亲自册封,这样的荣誉在袁绍阵营根本得不到。曹操的暖心话语,袁绍是绝不会说的。
曹操说话暖心,袁绍却冷言伤人。那么袁绍究竟说了什么话,让张郃高览彻底心寒呢?我们不妨回顾。
关羽杀文丑后,袁绍再次欲杀刘备,刘备表示可招揽关羽为己用,袁绍高兴过头,说出一句极不该说的话:“我若得云长,胜过颜良文丑十倍。”颜良文丑为袁绍阵亡,袁绍却贬低他们,这无疑刺痛了张郃高览的自尊心:关羽强过颜良文丑十倍,我们不原谅文丑,那关羽岂非要强我们二十倍?
袁绍还有一句话张郃高览没听到,但若听了,肯定更坚定投降曹操的决定:“绍曰:‘近闻关云长已离曹操,欲来河北;吾当杀之,以雪颜良文丑之恨!’玄德曰:‘颜良文丑不过二鹿,云长乃猛虎:失二鹿得一虎,何惧?’绍笑曰:‘吾实爱之,故戏言耳。公可再使人召之,令速来。’玄德曰:‘即遣孙乾往召之可也。’绍大喜从之。”
袁绍这番话,张郃高览听了不会喜欢,关羽也难以乐见。作为一方诸侯,袁绍若曾动杀心,就应当雷厉风行;被刘备一句话说动,承认关羽如虎,颜良文丑如鹿,张郃高览岂不成了笑话?
一句良言温暖三冬,恶语却伤人六月。袁绍的话或许是无心之失,但在用心之人耳中,却暴露了他的本性。
笔者熟悉一位单位主管,原有八十多个编制,他为防止年轻人威胁职位,以“改制”为名,神秘手段下取消七十多个编制,只留下他妻子(未正式登记,且前妻未离婚)、看门人员和几名女心腹,其他员工全成临时工,后又变成无派遣方的劳务派遣工,单位一片混乱,最终他本人被抓,员工编制也尽数消失,分流他处成二等人。那位主管有些本事,但他从不把下属当人,结果众叛亲离,身败名裂。
我们细看三国群雄的兴衰史,会发现历史常映射现实。张郃高览叛袁降曹未受谴责,关键原因是袁绍太不会做人,太不懂得用人。忠诚是有条件的,无条件的忠诚不过是盲目的愚忠。张郃高览选择叛逃,罪魁祸首非郭图,而是袁绍。
在袁绍眼里,张郃高览不过是个将名。到了袁绍阵营,他们却被视为名将。这,正是袁绍失败而曹操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熟悉三国的读者朋友们,您们如何评价袁绍和曹操刘备之间最大的差距?假如您是张郃高览,听了袁绍那些话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
如果你需要,我还能帮你把这段文字改得更口语化或者更正式,或者帮你缩减字数。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