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饮食天地里,人们对肉类的喜好究竟聚焦于哪一种呢?是那尽显华贵之气、常现身于宫廷盛宴的羊肉,还是那在民间烟火中寻常可见的猪肉?当宋朝的富家子弟踏入京城那热闹的酒楼,随口喊上一句“来上二斤肉”,店小二或许会赶忙询问:“您是要那宫廷专享的羊肉,还是市井百姓常吃的猪肉?”这一看似平常的询问,实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宋代社会的阶层分化,以及饮食文化里那极具象征意味的“身份密码”。
于宋代而言,宫廷与民间在肉类选择上存在着天壤之别。这并非单纯的口味偏好,而是社会等级与文化礼制在餐桌上的深刻体现。倘若你走进那戒备森严的皇宫,御膳房的菜单之上,羊肉必定是不可或缺的佳肴。据历史记载,宫廷中的御厨每日至少要准备一只羊。如此看来,羊肉在宋代宫廷中,就如同当下高校食堂里随处可见的土豆一般,是极为日常且普遍的食材。
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明确的制度安排。自宋太祖赵匡胤起,宫廷饮食便确立了“尚羊抑猪”的传统准则。即便到了南宋时期,国力逐渐衰微,经济陷入困境,宫廷依旧坚守每日供应羊肉的规矩,将“羊为贵”的传统贯彻始终。羊肉,不仅是皇宫餐桌上的美味,更象征着皇权所秉持的政治理念。宋代学者吕大防曾言:“羊性温厚,能补虚益气,仁人之所宜。”意思是羊肉温和的特质,恰似仁政的象征。皇帝食用羊肉,实则是通过这一饮食选择,向世人传达推行仁政的政治愿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猪肉在宋代的地位颇为尴尬。《宋会要》一书中,几乎难觅猪肉作为御膳的记载。尽管猪肉在民间极为普及,是百姓日常饮食中的主要食材,但因其被认为不够洁净,始终未能登上皇宫的餐桌。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宋代饮食文化的阶层划分,更反映出士大夫阶层对食物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与严格区分。
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猪作为经济动物,是家家户户“食槽必备”的存在。然而,在皇家眼中,它却始终无法获得“登堂入室”的资格。从国家政策到文化礼制,宋朝在肉类的选择上划定了清晰的阶层界限:羊肉代表着礼制与尊贵,猪肉则仅仅是维持生计的普通肉类。这就如同当下某些场合要求必须达到“国宴标准”一般,其中的细致考量可见一斑。
那么,东坡肉为何能够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呢?答案不仅仅在于它那令人垂涎的香味,更在于它承载着特定历史时刻的社会责任感。苏轼,这位被贬至黄州的文人,凭借一锅看似简单的猪肉,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难题,更让这道菜成为了官民关系的一个象征。故事要从 1080 年(元丰三年)说起,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困苦不堪,职位虽在,却无实际收入,苏轼只能亲自下厨做饭。
在黄州,猪肉价格极为低廉,苏轼形容它便宜得“如同泥土一般”。然而,尽管猪肉价格亲民,却鲜有人懂得如何将其烹饪得美味。于是,苏轼写下了《猪肉颂》,向百姓传授自己的烹饪心得,提倡“以慢火炖煮、勤加翻动、达到酥而不烂的口感”的方法,将猪肉从“农家寻常副食”提升为“文人雅致料理”。这种“文人化”的烹饪方式,不仅让猪肉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使其在宋代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苏轼的“东坡肉”,不仅仅是一次烹饪上的创新之举,更承担着“为民做主”的社会责任。黄州民众因感激苏轼抗洪救灾有功,纷纷送来猪肉。苏轼将这些猪肉重新烹制,用来犒赏参与工程的工人,形成了“官民共享”的良好互动局面,这便是“东坡肉”的雏形。此后,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再次利用猪肉慰劳工程民工。这一系列举动,将“东坡肉”推广至江南地区,最终使其成为了一道家喻户晓的家常菜,广泛流传开来。
“东坡肉”的成功,不仅仅源于它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口感,更在于它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搭建起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桥梁。苏轼巧妙地利用猪肉的“庶民性”,打破了当时“羊尊猪贱”的阶层壁垒,通过饮食的共享,体现了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了“饮食民主化”的进程。
对于宋代的普通百姓而言,“切二斤肉”或许意味着能够填饱肚子,或许是一种奖赏,又或许是一种表达亲近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下,肉所蕴含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各不相同。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一种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的象征。
从山西地区的宋代墓葬考古资料中,我们还能进一步探寻宋代的饮食文化。在墓葬的壁画和砖雕中,牛羊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猪。虽然牛在宋代主要用于劳作,并非作为肉类食用,但羊却频繁地出现在壁画和出土文物之中,成为了宋代贵族饮食的典型代表。砖雕上的图像生动地展现了宋人处理羊肉的方式,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手法,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这与史料中记载的宫廷做法如出一辙。
相比之下,尽管《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许多猪肉的烹饪方法,但猪肉却几乎未曾出现在墓葬壁画之中。这种“图文分离”的现象,揭示了宋代社会对于食物的等级观念:羊肉是身份的象征,而猪肉虽为民间主食,却难以登上艺术的殿堂。
宋代的饮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阶层划分。除了猪肉和羊肉,鸡肉等家禽类食物也十分常见,且因其易于饲养、能产蛋,在民间广受欢迎。即便在内陆的山西,鱼虾类食物在宋代的餐桌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所以,当宋人坐在酒楼里喊出“切二斤肉”时,这“肉”有可能是羊肉,也有可能是猪肉,甚至可能是鸡肉或鱼类。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社会的阶层结构和文化价值。每一块肉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社会含义与深厚的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