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进入四川支援刘璋,抵御来自汉中张鲁的威胁。刘备将荆州的重担交给了关羽,由关羽代理荆州牧职务,担任荡寇将军。此举看似理所当然,但《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受诸葛亮节制的说法并不准确。《三国志·卷三十六》明确写道:“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在刘备北伐途中,选择将荆州交给关羽的决定是明智的。关羽不仅武艺超群、威震华夏,还精通水军作战,而诸葛亮在荆州的根基较为复杂,缺乏完全的信任。即使刘备成功占领西川与汉中,也不太可能派诸葛亮回荆州来取代关羽,掌控荆州的军事与政治大权。
从刘备的角度看,给关羽这一重任而非诸葛亮,也有其深刻的考量。首先,诸葛亮与荆州的门阀关系过于紧密,难以完全控制;其次,诸葛亮当时的军职较低,尚无法驾驭荆州复杂的局势。关羽被任命为荆州的负责人,显然是在刘备的长远布局下,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
事实上,《三国志》详细记载了当时诸葛亮并没有正式官职,直到赤壁之战后,才被封为军师中郎将。相比之下,关羽被授予了荡寇将军之职,这是刘备在特定时期下对其最为信任的安排。这一职务远高于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而军职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将领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
根据当时的汉朝军制,军职从三公级的将军到九卿级的四方将军,逐级递降。诸葛亮的军职,即使是中郎将,也算是较为低级的职务,这使得他不具备在荆州独立掌控军政大权的资格。而关羽作为大将军,则拥有更强的号召力和战斗力。
此外,刘备并非没有考虑诸葛亮的能力。实际上,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时便分析过局势,明确指出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势力强大,而孙权也控制着险要的江东,难以与之抗衡。孙刘联盟虽然有合作的基础,但刘备的资源有限,实际操作时却常常捉襟见肘。诸葛亮在当时虽然谋略过人,但对于荆州的实际管理能力,尚且存在疑虑。
当刘备开始进军西川时,诸葛亮仍处于军师中郎将的级别,刘备的选择显得更为明智。虽然诸葛亮聪慧过人,但他并没有完全担负起指挥荆州的重任。刘备深知,正是因为荆州处于多个势力的角力之中,才需要一个有强大实力和威望的关羽来稳住局面。
刘备进入四川后,将庞统留在荆州,意图通过庞统和诸葛亮等人的协同工作,稳定荆州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庞统的死,实则给了诸葛亮更多责任,而若庞统未曾陨落,刘备便可以避免把诸葛亮调动至西川,荆州依旧能够稳定掌控。此时,孙权也不会轻易冒险,试图突破关羽的防线。
然而,荆州的丢失,关羽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疏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争斗中,背后隐藏着五个关键因素:曹仁的顽强防守,孙权与吕蒙的背叛,糜芳的叛变,刘封孟达的不听指挥,以及战场局势的急剧变化。关羽虽然被后人尊为“武圣”,但在当时的复杂战局下,他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更何况,关羽当时正处于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已连续作战数月,荆州的军队疲惫不堪。即便是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也难以扭转已经疲弱的战局。因此,单纯将关羽的失败归结为“大意失荆州”,显然过于简单化。实际上,他已经尽力准备了防御措施,但无法预料到内部的背叛,尤其是糜芳的倒戈,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如果当时刘备和诸葛亮能够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及时调整策略,或许荆州的命运会有所不同。然而,孙权和曹操的合力打压,加上刘备集团人力和资源的短缺,使得刘备的每一步决策都显得异常艰难。在这个关头,刘备所能依靠的,也许就只有法正这一名善于运筹帷幄的谋士。
法正的策略可以通过挑拨曹操与孙权之间的矛盾,来化解两家对荆州的觊觎。通过间接的计谋,制造更多的猜疑和误会,甚至可能引发两家对抗,拖延他们进攻荆州的步伐。刘备虽然无法与曹操恢复关系,但他可以通过这些细微的手段,寻找到一条生路。
然而,正如历史所揭示的那样,刘备最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战略,使得荆州失守,关羽身死。刘备与诸葛亮最终只能在失败后反思,他们的连串决策虽具远见,但现实中的复杂局势使得这些“远见”未能如愿实施。
最终的问题,仍旧留给我们每一个读者:在孙刘联盟彻底破裂的背景下,刘备和诸葛亮究竟还能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荆州不失,关羽不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