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共设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前八位是在清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因功劳显赫而被封为铁帽子王。他们被称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其封号的含金量远远高于清朝中后期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然而,尽管这八位功勋王爷大多数是亲王,实际上只有其中六位获得了亲王的封号,其余两位则被封为郡王。那么,为什么有两位铁帽子王并未封为亲王呢?难道他们只是用来凑数的角色吗?我们需要探究这两个铁帽子郡王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这两位郡王的具体情况。第一位是克勤郡王岳讬,他的父亲是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也是清朝的第一位亲王。岳讬的母亲在他和弟弟硕讬年幼时便去世,而代善则娶了继室。俗话说,“有了后妈就有后爸”,继母生下儿子后,代善便开始冷落原配的两个儿子。岳讬和弟弟在家中受尽冷遇,甚至在努尔哈赤的干预下,年幼的岳讬才得以进宫抚养。
随着岳讬长大,他与父亲代善的关系更加恶化,最终由努尔哈赤出面调解,使岳讬成为了镶红旗的旗主。此时的代善因为与岳讬的关系破裂,不仅丧失了储君之位,还成为了他失势的直接原因。岳讬在这时与皇太极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他也因此成为了皇太极的重要支持者。后来,在清朝的初期,皇太极通过战争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岳讬也在其中屡立战功,成为了皇太极的得力助手。
然而,尽管岳讬为清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在天聪三年支持皇太极攻打明朝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皇太极登基后开始变得谨慎,逐渐意识到岳讬与代善之间过于密切的父子关系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威。最终,岳讬在皇太极称帝之后,被削去了亲王的封号,降为贝勒。然而,在岳讬的贡献面前,这一削封并未遮掩其一生的功绩。
另一位铁帽子郡王则是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他的父亲萨哈廉曾是清朝宗室中的重要人物。萨哈廉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精通汉语,具有较高的政治智慧,并且在皇太极的支持下屡次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尽管萨哈廉的战功显赫,皇太极依然选择不将他封为亲王。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皇太极对代善一脉的忌惮。虽然萨哈廉的功绩不亚于其他亲王,但由于其父亲与代善有过密切的关系,皇太极便不愿进一步强化代善家族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于是,萨哈廉只被封为顺承郡王。
尽管如此,萨哈廉的儿子勒克德浑依然继承了父亲的荣耀,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清朝入关后,勒克德浑屡次立下战功,尤其在平定南明的战役中表现出色。但他并未如同其他亲王一样,迅速晋升为亲王,而是始终保持郡王之位,直到去世。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这两位郡王的战功不容小觑,但在朝廷的权力博弈中,他们缺乏独立影响局势的关键战役。例如,岳讬的战功大多集中在辅佐皇太极期间,而勒克德浑的胜利虽显赫,但多尔衮的死后,顺治皇帝对其战功并未给予过多关注。和其他铁帽子王相比,他们的影响力始终显得相对薄弱,尽管他们的战功有不少亮点,却没有像多尔衮、豪格等人那样直接改变清朝历史进程的大战。
此外,清朝的爵位继承也有其特殊的安排,皇帝不仅考虑宗室成员的战功,还要权衡权力的平衡。像代善这样的长房皇族,即使战功不如他人,却因其家族背景的重要性而成为亲王,而岳讬和勒克德浑则因他们与代善的亲密关系,始终未能在封号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乾隆时期对于铁帽子王的最终定论。虽然岳讬和勒克德浑在许多人眼中具有堪比亲王的功绩,但乾隆皇帝并未改变他们的爵位。这一决定,除了出于历史背景的考量,也源自对宗室权力平衡的深思熟虑。如果乾隆让这两位郡王晋升为亲王,可能会导致代善家族在宗室中的影响力过大,这对乾隆的统治将是一种潜在威胁。
因此,岳讬和勒克德浑最终留名铁帽子郡王,并非因为他们不够出色,而是由于复杂的政治格局和皇帝的深思熟虑。在清朝,虽然战功是爵位的重要因素,但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血脉关系,更是决定封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