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领导层决定调动中野6纵、陕南12旅及桐柏军区的主力,联合发起襄樊战役,并任命王宏坤为总指挥。
在此次战役中,王近山指挥的6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襄阳城的攻坚战中,6纵作为主要攻城力量表现出色。然而,在战斗期间,王近山与陕南12旅的指挥员刘金轩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王近山气愤至极,甚至表示:“不干了!”
尽管许多人或许听说过襄樊战役,但对其具体细节了解的并不多。
这场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攻占老河口和谷城一带,部队采取三路进攻、奔袭战术。在这阶段,陕南12旅表现非常突出,成功攻占谷城,并切断了老河口和谷城南撤的敌军退路,歼敌1800余人。
陕南12旅这支部队,相比其他部队较为陌生,但它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一直隶属于陈赓的指挥,作为4纵下的一支劲旅,由刘金轩担任旅长。在解放战争初期,12旅仍然隶属于4纵,并参与了多场战斗。1947年,陈赓率领4纵、9纵和38军渡黄河,挺进豫陕,为开辟陕南根据地,调动12旅和38军部分力量驻守陕南。12旅随即开始独立作战,在陕南军区成立后,刘金轩成为司令员,陈先瑞担任副司令员。作为地方部队,12旅虽不是正面主力,但作战实力强大,参战过中原野战军的多个重要战役,包括襄樊战役、淮海战役等。
襄樊战役第一阶段顺利完成后,三支部队按照计划继续向襄阳推进。
第二阶段的战斗目标是攻占襄阳及樊城。6纵、12旅与桐柏军区的三分区负责襄阳的进攻,桐柏28旅则负责攻占樊城。
襄阳三面环水,防守固若金汤,特别是城南,敌军兵力最为强大,三团的敌军驻守南门及南山。通常攻城的第一步就是先攻打南山,而一旦南山未能攻克,襄阳城的攻势便难以突破。初步的攻城尝试发现,大头山的进攻非常困难,王宏坤果断下令,认为一些山头如果不影响攻城进程,可以选择不打,部署部队进行监视即可。南门敌军兵力最为雄厚,因此选择绕过南门,西门的进攻则要经过三关,6纵成功攻占了琵琶山、真武山和铁佛寺,打开了攻城的通道。与此同时,28旅攻打东门,三分区及陕南部队则负责监视虎头山等战略据点。
然而,王宏坤后来注意到,部队在攻打虎头山时,敌军占据了有利地形,进攻陷入僵局,部队无法迅速拿下此山。他立即询问:“谁在攻打虎头山?不是说过不打了吗?”得知是陕南部队在进攻后,他立刻要求王近山通过电话指示刘金轩停止进攻。刘金轩对此表示不解,坚决认为必须继续攻打。两人在电话中争执起来,刘金轩提起抗战时期的往事,表示在类似的情况下,王近山坚持打城,而他则坚持攻山,最终依照王近山的指示,攻城失败,敌人上山与山地敌军合力反击,导致了损失。王近山听到旧账被翻起,心里十分不快,气愤地对王宏坤说:“我不干了,撤兵吧!”但这显然是气话,毕竟战斗已经打到这一步,攻城就在眼前,怎么可能撤兵呢?王宏坤耐心地做工作,最终让王近山冷静下来。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王宏坤不直接给刘金轩打电话,而要让王近山转达指令。其实,这正是因为在襄阳的战斗中,王近山是前线指挥官,全面掌控了6纵、12旅及桐柏军区的作战全局。而且王近山作为前线指挥官,遇到战斗情况应当首先与他对接,若绕过他直接联系刘金轩,可能会错过王近山已经下达的指令。因此,统一指挥,避免混乱,王宏坤决定通过王近山来处理此事。为了协调统一,王宏坤最终亲自给刘金轩打电话,要求停止攻打虎头山,并召集各指挥员开会商讨作战方案。最终,三支部队协同作战,6纵为主攻力量,一举成功拿下襄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