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懂了胡服骑射!就明白为什么赵国能在战国后期独自对抗秦国?
创始人
2025-09-17 04:33:11
0

历史开讲

大家好,我是猫叔儿,热爱人文历史,喜欢从不同角度为大家解读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如果感兴趣,可以点上方关注我。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幼的赵雍继位,这位后来被称作赵武灵王的年轻君主,刚刚登基时政权却被赵肃侯安排的三老把持,国家局势因此显得相当动荡不安。

《史记》记载:武灵王年少,尚不能亲自听政,三位博学多识的师傅辅佐,三位左右司过的官员掌控朝政。

就在赵雍初掌权之际,魏、楚、秦、燕、齐五大诸侯国,在魏惠王的挑唆下,派遣各自的一万精锐部队齐聚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赵雍站在城墙上,内心愤怒地想着:你们这是礼仪还是借机攀附?到底是来送哀还是来制造麻烦?简直是对赵国的极大羞辱!

《史记》载:二十四年,肃侯去世。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万名精锐军队来参加葬礼。

这场风波最终在赵国重臣肥义的努力调停下才得以化解,但对赵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也间接推动了赵国发动“胡服骑射”改革。胡服骑射的推行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其成为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甚至是唯一能够与强秦抗衡的力量。

所谓“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就是学习胡人的穿衣方式,练习骑马射箭。简单来说,赵国模仿胡人的军事制度,打造了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这支骑兵被称为“赵边骑”,在后世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眼中几乎神话,称其为战国时期的特种兵,正是这支骑兵使赵国雄踞一方。

不过,史书中描述的事情似乎过于简化了。细想之下,骑兵真的有那么大的决定性优势吗?为何其他六国未效仿赵国改革?为什么长平之战中这支驰名的赵边骑却没有发挥关键作用,反倒是秦国骑兵断了赵军粮道?

这些疑问,必须从战国时期冷兵器战争的本质说起。

战国时期冷兵器战争的实质是怎样的?

自春秋末年起,各国战争多以步兵正面肉搏为主,步兵依然是战争的核心兵力。当然,战车和骑兵仍然作为辅助兵种发挥作用。

参考战国时期军事典籍《六滔》:战车多用于冲击敌军步兵阵型或截击行军中的敌军,凭借其速度和冲击力起到强攻作用;骑兵则主要负责侦察、破坏敌军粮道,以及与敌方骑兵对抗。

《六滔·均兵篇》有言:车者,军之羽翼,用以陷坚阵、攻敌;骑者,军之侍候,负责追击败军、断敌粮道、打击盗贼。

当时骑兵虽然机动性强,但尚无马镫,不具备有效冲击敌军阵型的能力。物理原理告诉我们,冲锋时若没有马镫支撑,骑兵极易被击落。战国时期骑兵多以骑射为主,直接冲击步兵阵地几乎自取灭亡。

步兵阵型严密,外层士兵持戟盾、矛盾,内有强弓手。骑兵冲锋会遭受步兵弓箭手密集交叉射击。步兵弓箭手不用精准瞄准,而是以45度角对区域射击,追求全覆盖;骑兵在马背上射箭,不仅难以准确发力,射程也短于步兵弓箭手,且骑兵常受盾牌保护不足之苦。

因此,战国至秦汉初期,几乎没有纯骑兵击败成建制步兵的著名战例。

骑兵对步兵的战术,主要是“薄”“翼”——即贴近步兵方阵边缘疾驰,不直接冲锋,而是通过骑射制造紧张气氛,使敌军士气动摇、阵型溃散。骑兵在追击溃败的步兵方阵时最有效果。

《六滔·战骑篇》写道:“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

时间再往后看,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骑兵战法:“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见敌则逐利,如鸟集群;困败则瓦解散走。”匈奴骑兵像流氓似的,见好就打,见坏就逃,司马迁对其颇有轻视之意,也验证了无马镫骑兵的战法特性。

骑兵部队的建设成本极高。骑兵训练要求高超技能,选拔严格,骑射需多年系统训练,普通中原人难以达到游牧民族的水平。骑兵装备复杂,一名骑兵至少需要两匹战马,配备精良的马具、甲胄、弓箭和马刀,还有后勤保障,草料、兽医等都是隐性成本。

可以说,骑兵培养和维护是一项豪门的奢侈品。到了汉武帝时期,集中全国财富,才得以组建十万骑兵大军。

综上,战国时代骑兵难以成为军队主力,赵国骑兵规模有限,据《战国策》记载约一万人左右。

那么,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究竟重点是什么呢?

这更像是一场文化革新和民族融合,而非单纯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在赵军中只是一个方面,赵武灵王对胡文化的吸纳范围更广,从宗室到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胡服推广,成为中华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接纳外族文化的尝试。

回顾中华历史,商代对异族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斥态度,视异族如牛羊,可随意屠戮。到了周朝,虽有包容开放,但前提是承认周天子权威,服从王化,否则哪怕是同宗姬姓羌人也被视为戎狄。

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打破了民族服饰界限,削弱了夷夏身份差异,促进了国内的民族融合。

这帮助赵国解决了两大难题:

第一,完成对林胡、楼烦、中山等地的征服和同化。

举例来说,中山国本为白狄所建,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混合体,民风彪悍,战斗力强,成为中原的一大威胁。魏国虽一度灭中山,但中山君主继续游击抗魏,魏国未能彻底消化此地,缺乏文化认同是主因。

赵国身处北境,四周胡族环绕,扩张过程中面临同样文化障碍。如何消除隔阂,使被征服胡人认同赵国,真正利用人口和资源,是胡服骑射改革的关键。《史记》载,改革后赵国从胡地获得了大量兵员。

第二,缓和国内文化差异,解决内部矛盾。

赵国被太行山分成南北两块,北部地区文化与游牧民族接近,南部邯郸为华夏正统。两地互相轻视,矛盾尖锐。胡服改革统一了国内思想,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被视为中原地区成建制训练骑兵的开端,尽管尚无定论,但无疑掀起了中国军事大变革。

我更看重的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胡服改革促进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削弱了民族偏见,增强了归属感,为后来的秦汉大一统奠定基础。

梁启超称赵武灵王为商周以来四千年的第一伟人,虽言过其实,却足以体现其历史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伊阙之战的传奇——白起如何打出斩杀24万敌军的震撼战役,以及大秦铁血外戚穰侯魏冉跌宕起伏的一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书讯 |《周易的野心》历史的深... 作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文明元典,《周易》如何横贯三千年,让中国社会有序运转,如何塑造秩序...
原创 湖... 被誉为“将军县”的湖北省红安县,走出了8位上将,县内将军总数更是高达223人,堪称名副其实的将军之乡...
原创 两... 三国时期,吕布、关羽、赵云这三位猛将常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战士,几乎占据了实力榜的前列位置。 ...
原创 不...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控制,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设立了岭南三郡,这为日后该地区的治理打下了基础。...
原创 三... 选择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课题,且其规模和重要性各不相同。对于日常琐事,我们通常能轻松做出决定,但一旦面...
原创 《... 重温《甄嬛传》时总纳闷:安陵容咋就那么信宝鹃呢?你看啊,流珠是甄嬛从家里带的,浣碧再怎么说也是甄家庶...
“中国波布拉纳”:卡塔琳娜·德... 卡塔琳娜在墨西哥的普埃布拉受到尊敬——但在她去世后,对她的奉献引起了天主教当局的反对。/ 由西班牙国...
现代伊朗的演变:从1796年的... 二〇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1953 年 8 月 16 日,德黑兰亲摩萨台的抗议活动。/ Courtes...
原创 1... 这组老照片是马克·考夫曼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委托拍摄的永定门的东来记鸭子坊,司徒雷登可是北京烤鸭的...
原创 楚... 作者:黄申 在灵璧县城东北五公里处的三山村,静卧着一座山,它宛如一部古老的史书,承载着楚汉相争时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