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秋,杨秀山,一位天生心地善良的青年武术爱好者,在外出卖玉米的途中偶遇一位虚弱病倒的僧人。这个场景发生在繁忙的集市上,周围人群走过,却没有人上前施以援手。见状,杨秀山心生怜悯,毫不犹豫地将僧人背上了马车,带回了家中。杨家人也非常善良,三人合力将僧人抬入屋内,细心为他换洗衣物,找郎中给他治疗,并每天奉上清素的饭菜照顾。
僧人在杨家住了整整三个月。一个雪花飘零的清晨,僧人突然起身倚在门框上,凝望着在院中挥汗如雨的杨秀山,缓缓开口:“纷纷大雪,因缘随风而去,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你我有缘,我有些话要告诉你。” 他接着说道:“贫僧乃少林三十七世‘体’字辈武僧,法号体峰,亦为习武之人。”
杨秀山听到这一信息时,顿时心中一热,激动万分。因为体峰大师在武林中享有盛名,他曾是少林武学的唯一传承人,掌握着少林正宗的拳法。杨秀山立刻跪下,双手抱拳,尊敬地道:“大师……”
体峰微笑着点头,“我与你有缘,从明日开始,我便传授你少林武功。” 于是,接下来的三年里,体峰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少林武技传授给杨秀山,而杨秀山亦从未懈怠,每日仅睡三小时,“养精蓄锐”,然后日复一日地练武,功夫渐见成效。
1920年,八卦拳名家韩化臣因公务来到枣庄,恰巧与杨秀山相识。此时的杨秀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少林武术大师,韩化臣与他一见如故,两人切磋武艺后相互拜师,互相学习,推动了八卦拳和少林拳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杨秀山深知师父教诲,但作为一位习武之人,有时也难免陷入麻烦。1922年,杨秀山在江苏开设武馆期间,当地一些同行因认为他抢了生意而纠集人马上门挑战,进行“踢馆”。最初,杨秀山尝试与他们和平交涉,但对方的挑衅和侮辱逐渐升级,甚至侮辱起杨秀山的师父体峰。
忍无可忍的杨秀山终于爆发,在对方领导者一记猛烈的掌击下,对方倒地不起,血流如注,场面令在场所有人震惊。杨秀山也因此再度声名大噪,成为一位不仅有武艺,更有威望的武术大师。
随着民族危难时刻的到来,国民政府多次邀请杨秀山参军,教授军队高级指挥官武术技巧,但他每次都坚决拒绝。杨秀山始终认为,武术不应是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学习武术的权利。因此,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他不仅继续在鲁南和苏北一带开办武馆,还特别照顾那些家境贫寒却有志学习武术的人。只要弟子品质良好,杨秀山便收其为徒。
根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杨秀山的武馆共收徒近万名,传授了少林拳、八极拳等十余种功夫,以及三节棍、月牙铲等十四种武器技巧,几乎将自己一生的武学精髓传授给了这些弟子。
他教导的弟子中,既有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军队的名将,也有不少普通百姓。许多人感激杨秀山,不仅将他视为武术大师,更视他为精神导师。杨秀山去世后,弟子们为他立下碑文,铭刻道:“感念杨师武艺高深,弟子遍布四方,十路少林拳声名远扬……”
杨秀山的武术不仅在当时的抗日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他与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十路少林拳已发展为一种大众化的武术形式,为提升民众的身体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术不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技艺,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从历史的角度看,武术不仅是自卫防身的技艺,它传承着深厚的文化与价值;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武术则是军队训练的基础,是士兵体能的锻炼,也是弥补战斗装备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杨秀山生活的年代,武术肩负着抗击外来侵略者的重要责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抗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