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如期召开,其中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选举中央委员与中央政治局委员。经过投票,结果如大家所料,毛泽东和刘少奇分别以高票当选,位列前两位。令人意外的是,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的人,并不是周恩来,而是另外一位极具分量的政治人物。这个结果也没有引起太多争议,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影响力,林伯渠都完全配得上这个位置。林伯渠是新中国的开国领导人之一,并且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之一。
林伯渠在党内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开国大典便是最直接的见证。在大众的记忆里,毛泽东主席在大典上的讲话常常是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但鲜有人知道,在毛主席讲话之前,负责主持整个大典并站在毛主席身边的,正是林伯渠。这一细节从侧面反映了他在党内的重要地位。
林伯渠,1886年出生于湖南安福修梅镇凉水井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期,他就表现出了异常的聪慧与好学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林伯渠的求学之路也逐步加快,而这一切的转折,源自于戊戌变法的发生。变法的激荡使林伯渠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关乎每一个人,他决心投身于国家的救亡事业。
16岁那年,他考入了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翌年便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在日本,他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并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历程。回国后,林伯渠一方面办起了新式学堂,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暗中从事反清活动,积极为推翻清朝而努力。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然而袁世凯的独裁做法让林伯渠愤怒不已,他不遗余力地反对袁世凯。护国战争爆发后,林伯渠被任命为湖南护国军的参谋长,后来又继续在湖南省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在这段时间里,他与程潜等人结识,努力联合地方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过,北洋政府的强大力量让林伯渠等人无法与之抗衡,长沙被北洋军占领后,他只得退往广州,并投身于孙中山的领导下,协助其处理党务。1919年底,孙中山决定将原先的政党重新组织为国民党,林伯渠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了解了共产主义思想。1921年1月,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引荐下,林伯渠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中共党员,林伯渠的工作非常出色,他在国民党内担任了多个职务,并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他利用自己深厚的组织能力,将许多共产党员引入国民党,并为国民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支持。然而,随着孙中山的去世,蒋介石等反革命势力开始破坏革命的成果,林伯渠对此深感担忧。尽管曾尝试联合程潜等人发起政变,但未能成功。最终,他选择退出国民党,加入了南昌起义,后来又前往苏联留学。
1933年,林伯渠学成归国,成为中央苏区的国民经济部部长,主管苏区的经济事务。长征期间,林伯渠依旧负责红军的后勤和补给工作,为红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抗战爆发后,林伯渠再次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与国民党进行合作谈判,推动了国共合作。
到了1937年,林伯渠担任了陕甘宁边区主席,期间,他不仅兼任了多个职务,还以大局为重,致力于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他实施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恢复了地方生产,保护了许多无辜百姓,并且培养了大量年轻干部。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的工作持续了13年,这期间,边区成为了革命的坚实后盾,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尽管他未能亲自参与前线作战,但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为抗日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抗日胜利后,林伯渠并未看到自己期望的结果。为了阻止内战,林伯渠再次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谈判,试图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但蒋介石等人挑起了内战,刚刚安定下来的国家再度陷入了战乱。为了推翻蒋介石的独裁,林伯渠再次投身到革命工作中。
1948年12月26日,林伯渠离开了陕甘宁边区,前往西柏坡,开始参与更为重要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奋斗,中国终于迎来了全国解放的曙光,林伯渠也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随着中央政府迁入北京,林伯渠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开始积极参与筹备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等重要事务。最终,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建国后,林伯渠成为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秘书长,并迅速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他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人大会上再次当选。尽管已年逾古稀,他仍然走遍大江南北,开展调查研究,关注民生问题,体察人民疾苦。
林伯渠的一生充满了忙碌与奉献,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甚至没有多少时间去休息。然而,他依然乐在其中,始终不渝地为革命事业奋斗。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因病去世,享年74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革命先辈的谢幕,但他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