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在毛泽东纪念馆内留下这样的留言:“总有一天,历史会证明毛主席一生无过。”毛泽东,作为建国以来中国最伟大的领袖,的确为国家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然而,我们不应过度神化毛主席。每个伟人都不可能避免犯错,毛主席也曾坦言:“我们不是圣人,难免犯错误。”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毛主席的一生,既不忽视他犯过的错误,也不能因为这些错误而抹杀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中国的历史观中,人民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占据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功过不能混淆。毛主席的错误是不可回避的,但也正是这些错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他的伟大功绩,永远值得铭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它要求我们在评判历史时保持理性,公正和客观。
在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环球时报》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显示,91.5%的受访者对毛泽东表示“敬仰”或“尊重”,85.1%的人认为毛泽东的“功远大于过”,这一结果与党中央对毛泽东的评价高度一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也指出,这一民调结果基本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毛泽东的真实看法。
在众多选择中,毛泽东最被赞扬的贡献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高达89.7%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点。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在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发上,他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评价无疑是客观的,也与邓小平同志的看法一致。邓小平曾经说过,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及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尽管也有错误,但这些错误应该是次要的,功绩始终占据首位。
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科学分析方法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重蹈覆辙。毛泽东虽然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人,而不是神。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革命的胜利正是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得来的。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优良的传统,毛泽东从不回避自己犯的错误。《论语》中的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毛泽东并不完全认同。即使在党的七大即将召开前夕,他也曾说过:“孔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即使到七十岁,仍然会逾矩。”
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深信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生没有错误。尤其是在建国前,周恩来曾提到毛泽东的童年,毛泽东出身农村,年轻时曾受迷信影响,甚至在母亲生病时也去求神拜佛。毛泽东自己也曾公开表示,自己年轻时是唯心主义者,曾一度认为无政府主义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在他给恽代英的回信中,毛泽东也坦承,早年曾忽视农村,认为重心应该放在工人运动上,城市才是革命的中心。
毛泽东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他在错误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程中,曾经历过多次失败,如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道路充满了血泪和牺牲,然而,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正如毛泽东所说:“民主革命开始时,我们没有经验,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最终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的理论也经历了从错误到修正的过程。例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曾认为农村经济会退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但他后来意识到这一观点错误,并在自我批评中提到:“我犯过错误,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上,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有过错误,实际政治斗争中也曾出现过失误。但毛泽东具备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能力,他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游击战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也从不回避自己的责任。1945年2月,毛泽东曾言:“党校犯了很多错误,谁负责?我负责。”他在强调自我批评的态度时指出:“凡是我们做错了的,都要改正错误,赔不是。”
毛泽东的态度面对批评也十分坦诚。他曾将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与反动势力的恶意诋毁区分开来,认为对于人民的批评,无论多么严厉,都要认真接受并改进。而对于来自敌对势力的污蔑,他则坦然接受,认为“先进事物总是要挨骂的。”
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不容忽视。《人民日报》曾整版刊文详细论述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其中包括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一个分裂混乱、民众疾苦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军队,并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正如我们一贯强调的,历史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站在科学、辩证的高度,脱离历史环境的评价往往会产生偏差。
总之,毛泽东的历史功过需要我们辩证看待,既要铭记他在中国革命中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要承认他在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