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大量争议话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古装影视剧的冷门领域,很少被触及。然而,偶尔也会有相关作品浮出水面,往往能引发文化界的热议。
例如,2018年,由甄子丹主演的电影《冉闵大帝》虽然并未在院线上映,却因为冉闵这一历史人物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当今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冉闵这位十六国时期的边缘人物被一些人奉为民族英雄,被称为“战神”。他那号召“杀胡令”的极端行为,竟然被部分人美化为“丰功伟绩”,让冉闵的形象变得神化。但如果深入了解冉闵的所作所为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冉闵实际上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对于自己建立的短命政权“冉魏”,他更像是一个国家的罪人,他留下的遗产不过是满目疮痍。
1. 冉闵的虚假成就
许多冉闵的支持者常常把他塑造成一位无敌的“猛男”,宣称他英勇无敌、战无不胜。乍一看,冉闵似乎确实具备一些所谓“猛男”的特质。他曾参与讨伐东晋、慕容鲜卑等一系列战事,取得了沔南破晋军、昌黎保全兵马等战绩,并成功参与了平定梁犊叛乱。
特别是他在石虎死后,支持石虎之子石遵篡位、又帮助石鉴杀死石遵等一系列政治斗争中的表现,也让人觉得冉闵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他称帝后,更是连番击败襄国的石祗、刘显等敌人,最终夺取了冉魏的控制权,似乎是声势赫赫。
然而,这些所谓的“胜利”大多数发生在后赵内部的复杂军事体系之内。在很多战斗中,冉闵并非独自一人,而是借助了其他将领的帮助,甚至常常依赖友军的支持。
一旦后赵的军事体系瓦解,冉闵与真正的外部对手交锋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冉闵与慕容鲜卑交战时,他并没有取得太多成绩。在与前燕交战时,冉闵的表现更是令人失望。在一次关键战役中,冉闵面对慕容恪的精锐骑兵时,因缺乏战略眼光而惨败,最终被俘并被斩杀。
冉闵虽然有些许军事能力,但他更像是一个战场上的猛将,而非一位统筹全局的优秀将领。如果他有更高的战略眼光,他本不至于屡屡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
更有甚者,许多人美化冉闵为“保护汉族血脉、拯救天下汉人”的英雄,殊不知冉闵控制的领土极为有限。冉魏疆域的西界不过洛阳盆地,东至沂蒙山,南至淮水,北至河北邢台,区域范围十分狭小,如何拯救所有汉族百姓?如果真要谈拯救,东晋保存的汉族人民数量远远超过冉魏。冉闵的“拯救”之说,根本是无稽之谈。
而冉魏疆域内的民众生活早已陷入困境,冉闵不顾民生,一再发动战争,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受重创,百姓疾苦。即便冉闵有所作为,他的政策和战争也未能改变民众的困苦。
2. 不合格的君主
冉闵不仅在军事上有诸多短板,作为君主,他的治理能力也可谓糟糕。冉闵的政策和举措大大加速了冉魏的灭亡,特别是他在族群问题上的失误。
冉闵上台后,面对石氏、姚弋仲、苻洪等胡族群的反抗,他做出了过于极端的举措。在349年冬季,冉闵发布命令,要求无论男女老幼,一律诛杀胡人。这一命令导致了大量胡人丧命,同时也激化了胡汉之间的冲突。冉闵的屠杀令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族群之间的敌对,削弱了冉魏的统治基础。
当时北方地区,胡人已成为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完全排斥胡人显然不现实,且此举无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冉闵的屠胡政策只会让冉魏更加孤立,进一步加剧国内的动荡,也让冉魏在与胡人作战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冉闵的政策使得冉魏不得不四处出兵,不断消耗国力,而这种耗费却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成果。
此外,冉闵对内的清洗也加剧了国内的危机。他将忠臣王泰、李农等人一一清除,导致士族阶层的支持迅速流失。尤其是冉闵在称帝后,不仅在政治上进行整肃,甚至对自己曾经的支持者——如李农,全族予以诛杀。冉闵的这些举措使得冉魏的政权陷入了极度的内乱,也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
冉闵的所作所为,让士人阶层对冉魏的未来彻底失望,更多的人转而投向东晋和前燕,期待能够得到更为稳定的政治局势。冉魏的政权基础几乎完全崩塌,冉闵的政治能力不但没有为国家带来稳定,反而加速了冉魏的灭亡。
有意思的是,冉闵的追随者时常用“武悼天王”来赞美他,然而,这一称号实为冉闵死后,敌人慕容儁所追赠的恶谥。“悼”字带有对君主施政不力、乖张无礼的负面含义。冉闵的实际谥号是“魏平帝”,而不少冉闵的支持者却视“武悼天王”为荣耀,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通过这些细节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冉闵的历史形象与当下部分人所赋予的“民族英雄”称号,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冉闵的失败,不仅源于个人能力的不足,更与他所作的种种错误决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