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凯少将,湖北人,早年是鄂豫皖红军的一员,曾在红军时期担任团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被调至抗大二分校,担任学校供给处副主任。校长孙毅对他的评价十分高:“唐凯为人忠诚厚道,待人真诚,且热爱学习,作战时机智勇敢,胆大心细,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典型南方汉子。”
1941年秋,抗大二分校从晋察冀根据地迁移到调儿镇,气温骤降,寒风刺骨。正值秋收季节,敌军鬼子趁机前来“扫荡”,抢夺粮草。晋察冀军区对抗大二分校非常照顾,特地为学员们准备了大量棉衣和棉裤,数量达到上千件。然而,唐凯作为后勤负责,刚刚接收了这些衣物,却得知日本板垣师团的一支近万人的正规部队即将前来进行“扫荡”。情况十分危急,校内的其他部门和学员们已经带上枪支、背包,准备撤离,而唐凯却决定留下。
唐凯知道,自己负责的后勤工作中,这批棉衣棉裤是唯一能保障2000名学员在寒冷冬季过冬的物资。如果这些衣物被抛下,敌人一旦夺走,不仅所有学员将面临冻死的危险,而且这些衣服是司令部从非常紧张的资源中调拨过来的,无法再获得补充。此时,尽管其他同志都已经准备好离开,唐凯却依旧焦急万分,在原地来回踱步,眼看着敌军一步步逼近。
在这种紧张的情形下,唐凯突然注意到山上堆满了村民收集的干柴,这些干柴被晒得干裂,随着风吹,表面已经布满了裂痕。灵机一动,他想到课堂上学到的张飞被曹操千军万马追赶的故事。张飞通过扬鞭起尘,令曹操误以为有伏兵。唐凯想到,如果将这些干柴点燃,不也能制造出大量烟雾,掩盖真实情况吗?他立即命令将山上的干柴一一点燃。
很快,干柴熊熊燃烧,浓烟四起,整座山几乎被烟雾覆盖。几分钟后,通讯员急匆匆跑来报告,他远远看到鬼子渐渐接近,但就在眼看敌军就要赶到时,出乎意料的是,鬼子的指挥官竟然看了看浓烟弥漫的山头,示意部队绕行,放弃了前进的方向。唐凯的巧妙计策竟然成功地吓退了敌人!
这一次,二分校的师生们免于了一场血战,大家穿上了温暖的棉衣,纷纷称赞唐凯的机智。有同志说道:“唐凯这个计策真是用得妙,活学活用。”孙毅也为唐凯的智慧感到惊讶,没想到这个性格直率的大汉竟能在危急关头想出如此高明的办法。
抗大二分校有一个传统,每经历一件事情,大家都会坐下来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一次讨论会上,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唐凯当时没有按照命令和大家一起撤退,而是选择独自留下,担心鬼子上山后会有严重后果,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唐凯是出于害怕才做出这一决定。但也有支持唐凯的声音,认为他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应对,保护了大家的棉衣和棉裤,是一次成功的应急反应。
讨论最终传到了校长孙毅那里,有人建议对唐凯进行处分,但孙毅却表示:“唐凯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巧妙应对了敌人的威胁,不仅保护了棉衣棉裤,更保障了学员们的安全。”孙毅的评价得到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的认可,他认为唐凯机智果敢、应变能力强,应该给予奖励,而不是处分。
聂荣臻进一步表示:“唐凯在极其危险的时刻,以机智和胆略化解了敌人的威胁,这种神机妙算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更展现了他过人的勇气。我们不仅不应处分他,反而应该给予奖励。”
最终,唐凯被调任到抗大二分校第三团,担任团长。此后,他带领部队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
这一事件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有所记载,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并曾登上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的第一名,成为年度畅销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