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4年9月19日,宋希濂正在滇西的龙陵前线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时,突然接到命令,要立即将十一集团军的指挥权交给副司令黄杰。这一消息对于宋希濂来说,简直如晴天霹雳。自1944年5月以来,宋希濂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的二十集团军作为远征军的主力部队,经过长时间的激烈作战,已经攻占了松山、腾冲等日军重兵防守的据点,剩下的唯一目标就是龙陵。日军在滇西的残余主力正集中在龙陵,攻下这个战略重镇便意味着滇西反攻的胜利。然而,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宋希濂却被突然免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宋希濂被免职的直接原因是他在攻打龙陵过程中“谎报军情”。龙陵攻坚战是远征军反攻滇西过程中最为艰苦且伤亡最重的一场战役。远征军首次进攻龙陵时,未能做好充分准备,导致兵力分散,攻占腾冲、松山等地的同时,未能集中力量攻打龙陵。最初的进攻由于轻敌,进展缓慢。6月6日,宋希濂指挥的第71军两个师(87师、88师)终于抵达龙陵城外,随即展开攻击,经过三天的激战,外围据点被清除。
然而,在6月9日,宋希濂亲自督战87师和88师发起进攻,双方经历激烈的战斗,宋希濂接到两个师长的报告,87师的张绍勋和88师的胡家骥都表示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张绍勋自信满满地告诉宋希濂:“报告长官,我师已攻入龙陵城,并已占领。”宋希濂信以为真,便迅速电报重庆,宣告“攻克龙陵”的捷报。重庆方面收到消息后迅速对外发布,并且获得了英美等国的贺电。
然而,龙陵的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城内的日军残部在数千援军的支援下发动了猛烈反扑。87师和88师陷入困境,遭遇惨重的伤亡,不得不撤退。87师的损失尤为严重,师长张绍勋因羞愧难当,最终在内心煎熬下选择自杀(伤势严重,但被救回)。关于张绍勋自杀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谎报军情导致部队损失惨重,无法面对宋希濂,因此选择自尽;另一种则是他在向宋希濂请示撤退时遭到副军长陈明仁的严厉斥责,心理压力过大,最终举枪自尽。
到了6月16日,蒋介石得知龙陵不仅未攻占,反而攻城部队被迫退守城外时,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宋希濂尽快攻克龙陵。虽然在援军赶到后,宋希濂再度发动进攻,但由于日军援军源源不断地加入,战局陷入僵持。最终,蒋介石忍无可忍,下令由黄杰接替宋希濂指挥十一集团军。为了顾及宋希濂的面子,蒋介石并未直接宣布他被撤职,而是安排他前往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表面上是进修,实则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实际上,宋希濂并非因一次谎报军情就被免职,他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将领,军事能力受到认可。宋希濂被免职的背后,还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宋希濂在上报“攻克龙陵”的消息时,为了自己争功,越过了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直接向重庆报告。这一举动,如果捷报属实,蒋介石可以不追究,但一旦发现谎报军情,卫立煌自然无法承担责任,这使得蒋介石不得不采取措施处理宋希濂。尽管蒋介石希望宋希濂能通过攻占龙陵来弥补过失,但由于战事拖延至9月,龙陵仍未被攻克,卫立煌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最终宋希濂被免职。
宋希濂在不甘心的情绪下离开了战场,因为他已为龙陵的第三次进攻做了充足的准备。此时,远征军的实力相较之前更为强大,9月7日,远征军攻克了松山,使得滇缅公路完全打通,接着腾冲也被攻占。宋希濂的部队正在集结,准备发动对龙陵的第三次总攻,然而,就在此时,调令来了,要求他去陆大将官班学习。
接替宋希濂指挥十一集团军的黄杰,虽然同样是黄埔一期毕业,但相比宋希濂,他在抗战中的军事表现并不突出。在兰封会战中,黄杰和桂永清的表现令薛岳大为不满,曾建议将两人处决。虽然黄杰得到了蒋介石的庇护,但此事仍令他名声大跌。而与黄杰相比,宋希濂在兰封会战后得到了薛岳的认可,军事才能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黄杰接手后,于9月23日指挥远征军对龙陵发起攻击。由于昆明的第五军派遣了200师前往,黄杰便根据邱清泉提出的“火烧背阴山,水淹龙陵城”的策略,故意散布消息,使龙陵城内的日军提前陷入恐慌。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10月29日,黄杰集中10个师的兵力对龙陵发起最后的总攻,并最终在11月11日攻克了龙陵。整场战斗持续了五个多月,远征军伤亡惨重,共投入兵力12万人,阵亡约三万余人,击毙日军超过一万三千人,堪称滇西反攻中的一场惨烈战役。
黄杰凭借攻占龙陵的功绩声名大噪,蒋介石也对他给予了更高的评价。而宋希濂被调离后,老搭档71军军长钟彬也被调走,陈明仁升任军长。黄杰在回忆滇西战役时,多次夸赞陈明仁,显示了两人私下的良好关系。
宋希濂在陆大将官班学习结束后,虽然被调回原职,重新担任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但此时滇西反攻已经结束,黄杰成为了这一战役的代表人物。蒋介石随后任命宋希濂为新疆迪化的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这对一个曾经指挥十几万大军的将领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落差。
宋希濂并未接受这一职务,他在蒋介石召见时,表面敷衍,但内心极为不满。最终,宋希濂以种种借口未能履行新职务,甚至在8月时,因学校学生与军官发生冲突,导致蒋介石愤怒地斥责他。虽然蒋介石后来再次召见并批评他,但宋希濂并未屈服,直到张治中去新疆后,才得以在张的支持下重新获得一定的职务。
在新疆期间,宋希濂虽然与张治中保持着较好的私人关系,但他在张治中提出和平主张时,始终持反对态度。1948年,蒋介石询问张治中是否将宋希濂调回来参与战斗,张治中明白蒋介石已经做出决定,于是同意了调令。宋希濂被调回华中,在“剿总”任副总司令,指挥两个兵团。1949年12月,宋希濂在大渡河被解放军俘虏,张治中为此特意请求解放军对宋希濂予以照顾。宋希濂获释后,依旧与张治中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