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大破国民党第18师,全师90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此役的胜利可谓史诗般壮丽,令毛泽东激动不已,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宵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首气吞山河的诗歌,让张辉瓒这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一个中将师长,因这场战败,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张辉瓒被俘之后,他的命运如何?蒋介石为了救回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张辉瓒与毛泽东同出一乡,都是湖南人,且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张辉瓒从小热爱军事,早年曾在河北保定士官学堂读书,毕业后又赴日本深造。可以说,他是蒋介石的保定军校“前辈”,不过张辉瓒是师兄,蒋介石是师弟。
民国成立后,张辉瓒有过一段“进步”的经历,参与了护法战争、国民革命,还在北伐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蒋介石阵营中的重要人物。1927年,张辉瓒追随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导致大量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惨遭屠戮。为了奖励张辉瓒,蒋介石将其破格提拔为中将,指挥的部队改编为18师,这支部队有三个旅、六个团,堪称精锐。尽管当时中国的师长和军长众多,但大多数不过是草头王,而张辉瓒却是真正的军中将领。
1930年3月,张辉瓒被任命为“江西省剿匪总指挥”,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在南昌卫戍期间,他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几乎将江西省的共产党、团员、农民运动分子摧毁殆尽。中共江西省委几次遭到血腥打击,数百名党员被残忍杀害,迫使省委从南昌迁往九江。
不仅如此,张辉瓒还放纵士兵在苏区内践行“三光政策”,学校、医院、银行一一被烧毁,甚至连朱德的妻子吴若兰也在他的指令下惨遭杀害。毛泽东悲愤交加,泪流满面地对朱德说:“不擒此人,誓不为人。”
然而,张辉瓒的命运在短短几个月后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1930年12月,蒋介石刚刚击败中原军阀,决心大举进攻红军苏区。10万国民党军集结进攻,18师也在其中。12月28日,国民党军队向红军发起总攻击,其中张辉瓒的18师作为先锋部队,目标明确,急于抢占第一功。然而,张辉瓒万万没料到,红军早已在其进攻路线上的龙冈地区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他们自投罗网。
毛泽东和朱德决定以龙冈作为战场的核心。龙冈群山重重,地形狭长,易于伏击,且当地百姓心向红军,不会为国民党提供任何情报支持。这一切无不彰显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战略眼光。12月30日清晨,毛泽东和朱德步入龙冈指挥所,毛泽东欣喜地对朱德说:“今天,真是天助我也!正如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敌军,今天我们也要借这场雾气大破敌人。”
当天上午10点,张辉瓒的18师到达龙冈附近,突然炮声轰鸣,四面八方的红军像狂潮一样涌向敌人。张辉瓒的部队完全没有准备,以至于只坚持了8小时便全军覆没。此次战斗彻底歼灭了18师及其下辖的两个旅,共计一万多人,成为红军首次全歼敌军师级部队的辉煌战绩。这一胜利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力量,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无线电设备,为后来的无线电侦察打下了基础。
而对张辉瓒而言,命运的天平似乎终于偏向了红军。张辉瓒被俘后,满脸沮丧,走路如泄气的皮球,沿途士兵甚至愤怒地给了他几记耳光:“你压迫我们够久了!现在我们不怕你了!”
当他被押解到朱德面前时,张辉瓒强作镇定,傲慢地说道:“你们要多少条件才能放了我?”他心里依然抱有希望,想着一旦援军赶到,自己就能获得救援,反败为胜。朱德冷静地回应:“我不是来做交易的。我要在你自己部队面前,和苏区人民面前公审你。”
此时张辉瓒的心境发生了微妙变化。他知道自己欠下了巨额血债,若公审定会被判死刑。听说援军已经被红军阻挡,张辉瓒的精神彻底崩溃,终于变得懦弱不堪。在接下来的审问中,张辉瓒一度装作亲密无间,企图拉近与毛泽东的关系,并且主动提出加入红军。
毛泽东听了,幽默地回应:“你问问苏区人民是否愿意接纳你。”对毛泽东来说,张辉瓒犯下的种种暴行,虽未到必须杀之地步,但考虑到未来的战略和团结,最终决定饶他一命。朱德甚至考虑让张辉瓒去红军大学当教员,利用他曾在德国和日本的学习经验,教导红军士兵一些现代战争知识。
然而,为了防止张辉瓒再次作乱,毛泽东特别安排了严密的看管。张辉瓒本性安静,体重达到150公斤,走不长时间便感到疲倦,因此押解途中,毛泽东允许他骑马。沿途,一些群众对他愤怒异常,纷纷向他投掷石块,毛泽东则亲自出面调解,避免冲突。
与此同时,张辉瓒的妻子四处奔走,试图用重金赎回丈夫。蒋介石方面也在积极运作,表示只要张辉瓒能被释放,必将给予相应补偿。周恩来得知消息后,认为国民党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救回张辉瓒,因此派出特工去与蒋介石方面谈判。国民党提出的条件令人咋舌——除了20万大洋,20担西药和大量盐货,还要求红军放回18师的54旅官兵。
尽管蒋介石的要求看似合理,但更多的是拖延时间的策略。张辉瓒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赎金”,主要是蒋介石想要保住他的重要性,以便日后将其作为“交换筹码”。然而,最终,张辉瓒因其滔天罪行,依然未能逃脱公众的愤怒。在一次群众集会中,张辉瓒被公审,虽然毛泽东和何长工曾尝试干预,但在愤怒的民众面前,他们的努力失败了。张辉瓒被迅速处决,连死后也未能逃脱群众的怒火。
张辉瓒的死亡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国民党对红军的报复。随着张辉瓒死讯的传播,国民党迅速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并展开大规模的政治打压,搜捕共产党成员。
张辉瓒的处决成为历史中的一个痛苦教训。毛泽东对此深感遗憾,认为张辉瓒本可以作为重要的俘虏,既能保留其生命,又能为红军利用。他在读《三国志》时,对刘表屠杀俘虏的行为深表鄙视,并在笔记中写道:“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