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刘备所创建的蜀汉势力或许是最难以成事的。曹操可以说是出身最为优越的那一位,他起初便得到了许多势力的支持,许多人不仅为他提供了人力资源,甚至给予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而孙权则较为幸运,直接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基盘稳固。相对而言,刘备的情况则显得更加艰难,表面上,他作为汉室宗亲,应该拥有庞大的家族支持,但现实却与此截然不同。那么,为什么刘备未能得到宗室的支持呢?
众所周知,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中山靖王作为历史上的名将,以他那庞大家族而著称。史料上记载,刘胜一生有着一百多个孩子,其中不乏记载之外的成员。按理说,刘备作为其后代,应该拥有强大的宗亲势力支持,但事与愿违。刘备的具体出身虽然早已有所考证,他是刘胜之孙,父亲刘贞的后代。刘家原本栖息在今天的河北一带,但到了刘备这一代,刘家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刘备的曾祖父曾担任过一个小小的官职,而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便早早去世,家道中落,已经沦为平民。刘备的早年生活更是艰难,因为父亲的早逝,他和母亲只能相依为命。刘备曾经为了生计而去卖草鞋,这一切都反映了他家境的贫困。
虽然血统上刘备依旧是汉室的宗亲,但他却没有得到太多宗亲的支持。事实上,在刘备的一生中,的确有三位刘家宗亲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其中一位给予了他莫大的帮助。第一个要提及的是刘备的叔父。虽然史料没有记载这位叔父的名字,但有一件事足以证明他对刘备的影响。据说,刘备年少时曾指着羽葆盖车,表示自己未来也要乘坐这样的车。此话一出,这位叔父便大吃一惊,急忙告诫刘备不要胡乱说话,担心这样的话会招致祸端,甚至可能会连累整个家族。这种反应,足以看出当时刘备的家族对于他所言的不信任,甚至有着深深的顾虑。
接下来要提到的便是刘备的另一位叔父——刘元起。可以说,刘元起在刘备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由于家境贫困,刘备无法负担学费,是刘元起资助了他,让他能够继续接受教育。这一举措在当时无疑为刘备打开了另一扇门。正是通过刘元起的资助,刘备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其中便包括了刘元起的儿子。两人当时曾一起学习,但在刘备起事之后,却未曾再有提及刘元起之子的事迹。
从这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刘备与这三位宗亲的关系并不深厚,尤其是在起兵的问题上,刘备的家族成员大多保持了观望态度。尤其是第一位叔父,他对刘备的起事行为显然并不支持,甚至可能在刘备起兵后选择和他撇清关系。至于刘元起,他虽然支持刘备读书,但对于起兵这种事,却显然没有太多兴趣。毕竟,支持刘备起事不仅仅是支持刘备个人,而是将整个家族都卷入到一场生死未卜的政治斗争之中,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那么,为什么刘备的宗亲们不愿意支持他呢?原因之一便是刘备自身的条件。首先,他的出身问题无可回避,尽管刘备是汉室的后裔,但这并不能为他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家族背景和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刘备的出身并不显赫,家道中落,父亲的早逝使得刘备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无论是社会资源还是经济支撑,刘备几乎一无所有。即便他在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刘备并没有太多闪光点,尤其是与其他势力的领袖相比。
在教育方面,虽然刘备有过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并未像那些世家子弟那样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史料记载,刘备曾拜卢植为师,学习文化知识,但他似乎并不热衷于读书,反而对音乐和马匹更感兴趣。卢植是一位当时非常有声望的学者,如果刘备的学识出众,甚至没有家族背景,也有可能通过卢植的推荐进入朝廷。然而,刘备的学问并不出众,机会也因此擦肩而过。
此外,尽管刘备曾通过与商人的合作获得一些资源支持,但他依然面临着资金和人力的严重不足。与曹操不同,刘备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无法像曹操那样依靠家族的支持获取兵力和优秀人才。曹操身边的夏侯家和曹家宗亲,便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兵力和支持。而刘备的支持者,大多是一些来自普通百姓或寒门出身的英雄,如关羽和张飞,他们虽然忠诚于刘备,但显然没有家族资源可依赖。
虽然刘备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个人魅力成功建立了蜀汉,但他从一开始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政治斗争中,刘备最需要的便是来自宗室的支持,尤其是在他提出“兴复汉室”的口号时,宗室的支持将极大巩固他的正统地位。然而,遗憾的是,刘备的大多数支持者都是没有家族背景的普通百姓,正如关羽和张飞这类人。而与之相比,曹操不仅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还有夏侯家等世家支持,这些为曹操提供了更多的兵力和人才。
总的来说,刘备的起事之路充满艰难与挑战。他虽拥有汉室宗亲的血统,却未能得到宗亲的广泛支持。刘备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个人魅力与忠诚的追随者,而不是家族的势力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