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美国外交史上的关键人物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位难以忽视的重量级人物。曾有人引用他的话,说有三个国家是美国根本不能轻易制裁的,其中一个更是没人敢碰。基辛格提出的这句话,绝非随口而出,而是基于他数十年的外交经验和对全球政治格局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基辛格本人的历史背景、他所提及的这三个特殊国家,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全球博弈中的深层次逻辑。
一、基辛格的背景:从战乱的德国到美国外交巨擘
要想理解基辛格为何提出这三个国家的“免疫”论,首先得了解他个人的经历。亨利·基辛格出生于1923年5月27日,地点在德国的菲尔特市,那个时代的德国正深陷纳粹的铁蹄之下。他的家族是犹太人,1938年,由于纳粹的种族迫害,他们被迫逃亡到美国,最终定居在纽约。初到美国时,生活异常艰难,基辛格只能在剃须刷工厂打工,并在夜校修习会计课程,度过了几乎可以说是“摸爬滚打”的日子。然而,基辛格的智力和毅力没有让他被生活压垮。
1943年,二战爆发,基辛格被征召入伍,前往欧洲战场,在美国陆军担任情报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国际事务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接触,也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埋下了伏笔。战争结束后,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并于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19世纪欧洲的均势外交理论,提出大国间的平衡是关键,不能仅仅依赖意识形态的对抗。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他处理国际事务的核心理念。
1969年,基辛格在尼克松总统上任后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开始正式走上国际舞台。1973年,他升任国务卿,并在冷战时期主导了诸多重要外交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1971年和1972年分别促成的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成功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外交僵局。同时,他也推动了与苏联的缓和政策,并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为冷战局势的缓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基辛格的外交风格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注重实际利益和权力的博弈。他推崇大国之间通过谈判与妥协来维持稳定,而不是一味依靠军事手段。然而,他的做法也招致了不少争议。例如,他曾支持过智利的军事政变,并帮助推翻了民选政府,这让他被不少人视为“冷血”且“权谋至上”的象征。基辛格活到整整100岁,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虽然他的个人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但无论褒贬,他对全球外交的洞察力确实影响了美国几十年的政策方向。
二、三个“制裁免疫”的国家:沙特、以色列、梵蒂冈
在他晚年的一次《华尔街日报》采访中,基辛格指出,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是美国无法轻易制裁的——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梵蒂冈。这三国各自拥有独特的底牌,使得即便美国想出手,也往往无能为力。
沙特阿拉伯,这片坐拥全球16%石油储量的土地,长期以来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沙特的石油不仅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还在全球能源安全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回溯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沙特曾因支持阿拉伯国家而对西方实施石油禁运,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油价暴涨,民众生活成本急剧增加。这一历史事件充分展示了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如果沙特愿意削减产量,全球经济必定遭遇重创。至今,沙特的日均石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桶左右,2023年更与中国签署了数百亿美元的石化合作协议。这意味着美国即便威胁制裁,沙特依然可以将石油卖给中国、印度等其他市场,从而绕过美国。
更为复杂的是,沙特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即“石油美元”体系。由于石油交易多以美元结算,沙特的任何货币政策变动都可能影响美国的金融霸权。即便美国企图通过制裁中国银行来对中国施加压力,沙特却悄然减持美国国债,上百亿美元的减持显示出它在金融方面的独立性和反制能力。
以色列,这个位于中东的小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到2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足1000万,却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价值。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不仅是基于外部战略需要,还受到美国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前哨,承担着抵御伊朗、叙利亚等国威胁的重任。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以色列几乎在军事上崩溃,美国立即提供了大量援助,从那时起,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就成了常态。此外,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象征,美国若制裁以色列,势必削弱其在中东的战略布局。
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内犹太裔群体的影响力。犹太裔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华尔街、硅谷等重要领域拥有显著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基辛格曾指出,制裁以色列几乎等同于挑战美国国内强大犹太裔势力的利益,而这对于任何政治家而言都是一项巨大的政治冒险。
梵蒂冈,全球最小的国家,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人,但它在全球的软实力影响力却无与伦比。作为天主教的精神中心,梵蒂冈拥有约13亿信徒的支持,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独立地位得益于1929年的《拉特兰条约》,从那时起,梵蒂冈便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存在。基辛格提到梵蒂冈“谁都不能制裁”,不仅仅是夸张的说辞,更是基于它在全球宗教和政治中的深远影响。
梵蒂冈虽然没有军事和经济力量,但它的软实力却非常强大,特别是在美国,天主教徒人数庞大,其在选举中的投票意向经常决定政治格局。此外,梵蒂冈在国际外交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例如,它在2014年促成了美国与古巴的关系解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和平进程。美国政府即便在外交政策上不时出现分歧,也不能忽视梵蒂冈的精神号召力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基辛格的深刻洞察:美国的制裁逻辑
基辛格提到的沙特、以色列和梵蒂冈,虽然在外部形态上看似各自独立——沙特依靠能源、以色列依赖战略伙伴关系、梵蒂冈则凭借信仰的力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掌握着美国在某些关键领域的“命门”。沙特的石油、以色列的战略地位以及梵蒂冈的宗教软实力,这些都令美国无法轻易对其下手。
基辛格从国际政治的高处观察到,美国的全球力量并不是无限的,尤其在冷战时期,他曾多次警告美国,盲目采取遏制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沙特、以色列和梵蒂冈的“免疫力”,恰恰揭示了美国自己在全球博弈中的局限性。
四、从基辛格的遗产看当下:制裁的效应是否过时?
基辛格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洞察力仍然启示着当今世界。美国的制裁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压力,已经引起了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