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
曹操在洛阳病逝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炸响了整个华夏大地。对于刘备和他的蜀汉集团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黄金机遇!
公元220年,历史的天平在晃动
为啥这么说呢?咱们得看看当时天下的局面。简单讲,就是“三足鼎立”刚刚成型,但还没焊死。
北边,曹操的魏国最强,地广人多,兵强马壮。东边,孙权的吴国靠着长江天险,水军厉害,也站稳了脚跟。西边,就是刘备的蜀汉,地盘最小,主要就是益州(四川盆地)和汉中这一块,但地理上易守难攻,而且刘备手下有一帮能人猛将,像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法正这些,实力也不容小看。
曹操一死,问题就来了。
魏国这个庞然大物,突然失去了它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曹操是谁啊?那是靠着自己超强的个人能力和威望,硬生生把一盘散沙的北方捏合起来的人。他一死,他儿子曹丕接班,虽然曹丕也不差,但跟他老爹比起来,无论是打仗的本事还是压服内部各种势力的威望,那都差了一大截。
魏国内部其实一直不稳当,很多跟着曹操打天下的老臣、老将,还有那些被曹操武力压服的世家大族,心里头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曹操活着,能镇住场子;曹操一死,这些人会不会动别的心思?曹丕能不能顺利接班,把局面稳住?这都是巨大的问号。
就在这个魏国最虚弱、最动荡的节骨眼上,历史给了刘备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如果刘备能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狠狠地给魏国来一下,天下局势真的可能大变样。
刘备手里的“王炸”与隐忧
那刘备当时手里都有啥牌呢?咱们得好好看看,才能明白史学家为啥说他有希望。
首先,刘备占据着“大义”的名分。这个很重要!刘备是汉献帝亲口承认的“皇叔”,他一直打的旗号就是“兴复汉室”。而曹操呢?大家都知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没自己当皇帝,但汉献帝在他手里就是个傀儡。现在曹操死了,曹丕马上就要干一件大事——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当皇帝,正式篡汉!(这事就发生在220年十月)。
曹丕这一篡位,就等于自己撕下了遮羞布,坐实了“汉贼”的名头。这对于高举“汉室忠臣”大旗的刘备来说,简直是送上门来的政治大礼包!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号召天下忠于汉室的人,一起来讨伐“国贼”曹丕。这个政治优势,在讲究名正言顺的古代,能量巨大。
其次,刘备集团的实力正处于巅峰期。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他亲自带兵,在定军山干掉了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硬生生从曹操手里抢下了汉中这块战略要地。这是刘备起兵以来,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大规模击败曹操本人统帅的主力部队(虽然曹操是后来才赶到的)。
这场胜利意义非凡,极大地鼓舞了蜀汉的士气,也让天下人看到了刘备集团的实力。拿下汉中,等于给益州(四川)北大门上了一把坚固的锁。
关羽发动了威震华夏的“襄樊之战”。关羽当时坐镇荆州,趁着曹操在汉中失利,兵力调动困难的机会,从南边北伐,围攻曹魏在荆州北部的重镇襄阳和樊城。关羽这一仗打得太猛了,把曹操派来的大将于禁给俘虏了,还水淹了曹操派来的七军援兵,吓得曹操差点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史书上记载,当时中原地区很多反抗曹操的势力,都纷纷响应关羽,关羽的声势达到了顶点,被称为“威震华夏”。
所以,到了公元220年初曹操刚死的时候,刘备集团从上到下,那真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北边有刚取得大胜的主力军团(刘备自己带着),东边有威名赫赫的关羽军团在荆州搅得天翻地覆。
而且,刘备手下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虽然法正220年也病逝了,但此时还在)这样的顶级谋士运筹帷幄,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一批能征善战的猛将。从地盘、兵力、人才、士气各方面看,这都是刘备集团最强盛的时刻。
但是!福兮祸之所伏。就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局面下,巨大的危机已经悄悄埋下,而且马上就要爆发了。这个危机,就出在荆州,出在关羽身上。关羽在襄樊前线打得顺风顺水,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严重低估了盟友孙权的野心,也严重忽视了背后的危险。他把荆州后方留守的兵力抽得太多了,导致后方空虚。
同时,他对孙权派来的人态度傲慢,甚至辱骂孙权派来联姻的使者,把孙权彻底得罪了。
孙权可不是善茬。他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因为荆州对东吴来说太重要了,卡在长江中游,是东吴上游的门户。之前刘备“借荆州”(实际是借南郡),孙权心里就一直不爽。
现在看到关羽主力都在北边打曹操,荆州后方空虚,加上关羽又这么不给面子,一个极其危险的想法在孙权心中形成了:联合曹操(曹丕),背后捅关羽一刀,夺回荆州!
公元220年初,就在曹操刚死、曹丕焦头烂额的时候,孙权秘密派使者联络曹丕,达成了夹击关羽的密约。一场针对关羽和荆州的致命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而远在成都或汉中的刘备,对这一切,还浑然不知。他正沉浸在汉中大胜的喜悦中,并密切关注着北方曹操死后魏国的动荡,准备抓住机遇大干一场。
荆州崩盘
就在刘备踌躇满志,准备利用曹操之死和曹丕立足未稳的时机大展拳脚时,后院起火了,而且是冲天大火,荆州丢了,关羽死了!
时间回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关羽在襄樊前线虽然打得曹操焦头烂额,但他的处境其实越来越危险。他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轻视了盟友(敌人)孙权。
关羽对东吴的戒备心严重不足,甚至把留守防备东吴的兵力也大量抽调到前线,导致后方江陵、公安等重镇兵力空虚。更糟的是,他对待孙权极其傲慢,不仅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请求,还辱骂使者,扬言“虎女焉能嫁犬子”!这彻底激怒了孙权,也给了东吴动手的绝佳借口和理由。
低估了曹魏的韧性和反扑能力。
虽然曹操死了,但曹丕迅速接管权力,魏国这台战争机器仍在高效运转。曹操生前派出的第二波援军,由大将徐晃率领,已经逼近樊城。徐晃是曹操手下名将,很会用兵,他并不急于和关羽决战,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渐瓦解关羽的包围圈,提振了魏军的士气。
孙权的行动极其迅速而狠辣。他表面上写信给关羽,表示支持他北伐,甚至还说要派兵帮忙(实际是麻痹关羽),暗地里却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统帅精兵,扮作商人,“白衣渡江”,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关羽的老巢,荆州南郡(江陵、公安一带)。
由于关羽把后方兵力抽空了,留守的将领(如糜芳、傅士仁)又因为和关羽有矛盾或者被东吴策反,几乎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吕蒙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荆州的核心区域!
关羽得知后院起火,大惊失色,赶紧放弃围攻襄樊,率军回救。但这时已经晚了。他陷入了前有徐晃猛攻、后有吕蒙堵截、老家被占、军心涣散的绝境。手下的士兵听说家眷和地盘都被东吴占了,纷纷逃跑。
曾经威震华夏的关云长,最终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公元220年1月或2月初),于临沮(今湖北远安)附近的一条小路(“麦城”成为其悲剧的代名词)上,被东吴将领潘璋的部下马忠擒获,随后被孙权下令杀害。
荆州失守和关羽败亡,对刘备集团是毁灭性的打击,主要造成了两个比较大的影响。
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支点:荆州北可攻中原,东可制东吴,西连巴蜀,是刘备“隆中对”战略里北伐的核心跳板。没了荆州,蜀汉就被死死锁在了四川盆地。
损失了最精锐的野战兵团和最顶级的统帅:关羽率领的数万荆州军是刘备集团最富作战经验的精锐部队,关羽本人更是当时天下闻名的统帅。他们的覆灭,让刘备元气大伤。
彻底撕毁了孙刘联盟:孙权背刺盟友,夺取荆州,杀害关羽,这仇结大了。孙刘两家从盟友变成了死敌,刘备后来倾国之力发动的夷陵之战,根源就在于此。
更关键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曹操刚死(220年正月)、曹丕焦头烂额(220年正月至十月)的这段时间! 刘备不仅没能抓住魏国内部不稳的时机去捅刀子,反而因为后院起火,自顾不暇,眼睁睁看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窗口,在自己眼前“砰”地一声关上了。他所有的精力和愤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都转向了东吴。
曹丕篡汉
就在刘备还在为荆州的剧变和关羽之死悲痛、愤怒,并开始筹划报复东吴的时候,北方,曹丕动手了。
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也在这年被改为魏文帝黄初元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正式登基称帝,建立魏国。东汉王朝,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宣告终结了。
这件事,对刘备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巨大的政治机遇,也带来了现实的战略困境。
机遇在于:汉室正统的旗帜,现在完全落到了刘备手里! 以前曹操虽然掌控朝廷,但毕竟名义上还是汉臣,汉献帝还在位。刘备打“兴复汉室”的旗号,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毕竟献帝还在)。
现在曹丕直接把汉献帝废了,自己当了皇帝。这就坐实了曹魏“篡逆”的罪名。天下那些还心向汉室的人(士大夫、地方势力等),理论上只能投靠刘备这个“刘皇叔”了。刘备成了汉室江山法统上唯一的继承人。
因此,在得知曹丕篡汉的消息后,刘备手下的大臣们(以诸葛亮、许靖为首)立刻纷纷上表劝进,请求刘备也称帝,继承汉室法统,与曹魏对抗。
然而,战略困境也随之而来。
报仇雪恨(打孙权)与继承大统(称帝并准备北伐曹魏)的抉择:刘备当时满腔怒火,一心想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但称帝并举起讨伐“汉贼”曹丕的大旗,在政治上是当务之急。这两个目标(伐吴和伐魏)在资源、兵力、战略方向上是矛盾的,他必须做出选择。最终,刘备选择了先报仇。
他在公元221年四月于成都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仅仅两个月后(公元221年七月),就迫不及待地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
他错过了在曹丕称帝之初、魏国内部人心可能浮动时,进行北伐的最佳政治和军事时机。
实力大损后的困境:失去荆州和关羽军团后,蜀汉的实力已经大打折扣。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设想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两路北伐战略,彻底泡汤了。
现在只剩下益州一路,北伐的难度和后勤压力剧增。同时,与东吴翻脸,意味着蜀汉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东边要防孙权,北边要打曹丕),这对实力最弱的蜀汉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汉,虽然给了刘备称帝的政治合法性,但刘备集团因为荆州之败,导致的实力削弱和战略方向错误(先伐吴而非趁魏新立时伐魏),使得他没能充分利用好曹丕篡汉带来的政治机遇和魏国可能存在的短暂混乱期。
如果刘备抓住了220年
虽然历史无法重来,但史学家们根据当时的局势,推演了一下:如果刘备真能把握住公元220年初的机遇,避免荆州崩盘,他统一天下的路径会是什么样的?
第一步:稳住荆州,震慑孙权。 这是最最基础的前提!关羽要么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留足兵力守家,对孙权保持足够警惕和表面客气;要么刘备能及时洞察东吴的异动,命令关羽适度后撤,固守江陵等核心据点。只要荆州不丢,关羽军团主力尚存,孙刘联盟就算有裂痕也暂时不会破裂。孙权看到荆州防备森严,关羽军团实力仍在,就不敢轻易动手。
第二步:趁丧伐魏,直指中原。 曹操一死(220年正月),魏国震动。刘备立刻打出“讨逆兴汉”的大旗(这时曹丕还没篡汉,但刘备可以强调为曹操“国贼”复仇、解救天子等),兵分两路(甚至三路)发动大规模北伐。
西路军:刘备亲自统帅汉中的主力精锐,出秦岭,直逼关中(长安一带)。刚经历了汉中之败的魏国西线守军(如曹真、张郃),士气低落,面对挟大胜之威、哀兵之势的刘备大军,压力会非常大。
东路军:命令关羽(荆州军团)从襄阳、樊城方向,再次向宛城、洛阳方向发动强有力攻势,牵制魏国中原主力。荆州军团实力尚存,威名犹在,足以让刚接班的曹丕心惊胆战。
(可能的策应):联络北方、中原地区不满曹魏统治的地方势力(如并州、青州等地),甚至陇西的羌胡势力,让他们起兵响应,制造魏国内部的混乱。
第三步:利用曹丕篡汉,凝聚人心。 当曹丕在220年十月正式篡汉称帝时,刘备的政治优势将达到顶峰!他可以立即在汉中或成都宣布继承汉统,登基称帝(时间点可能比历史更早),以“汉室正统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讨“国贼”曹丕。这对于当时许多仍心向汉室的士大夫和百姓来说,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魏国内部本就因权力交接和外部军事压力而动荡,曹丕篡汉的举动可能引发更大的不满和分裂。
第四步:寻求对东吴的妥协或威慑。 在全力对付曹丕的同时,刘备需要稳住东吴。他可能会采取更灵活的外交手段:
重申联盟:强调共同对抗“汉贼”曹丕的重要性。
有限让步:或许在荆州边界或某些利益上做出一点让步(比如承认孙权对荆州某些区域的“管理权”),换取孙权暂时按兵不动或象征性配合。
实力威慑:让关羽军团在荆州保持强大存在,使孙权不敢轻举妄动。
潜在的结果:
最佳局面:魏国在刘备的猛攻和内部混乱(权力交接动荡、曹丕篡汉引发不满、地方反叛)下崩盘,刘备成功夺取中原核心区域,实现“兴复汉室”。孙权看到大势已去,很可能选择臣服或保持同盟。
次佳局面:刘备虽未能一举灭魏,但通过成功的北伐,夺取了关中(长安)和/或洛阳等大片中原战略要地,大大削弱了魏国实力,将蜀汉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原,形成对魏国的压倒性优势。天下人才和资源将加速流向“汉室正统”的刘备。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改变格局:即使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只要刘备能在220-221年对魏国造成重大打击(比如占领部分战略要地,消灭魏国大量有生力量),三国的实力对比将彻底改写,蜀汉将从最弱的一方变成最强或至少与魏国平起平坐的一方,后续统一的可能性也远高于历史实际。
所以,史学家们认为,公元220年这个节点,是天时(曹操死、魏国乱)、地利(刘备据汉中、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人和(刘备“兴汉”大义名分) 三者难得地出现了有利于刘备的重叠。
荆州的意外崩盘,如同在最精密的齿轮运转中突然卡进一颗致命的石子,不仅毁掉了眼前的机遇,更彻底改变了蜀汉乃至整个三国的命运轨迹。
刘备后来所有的努力,都像是在为220年错失的那个可能更好的未来,进行一场悲情而徒劳的补救。历史没有给他第二次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