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创始人
2025-09-15 13:31:12
0

新华社沈阳6月17日电(记者武江民、于也童)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当风掠过万亩樟子松林,松针摩擦的簌簌声里,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年365天,刮风的日子就超过200天。20世纪50年代的彰武,是远近闻名的“沙窝子”。为了治沙,1952年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这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前身,也是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20世纪80年代,时任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刘斌(中着白衣者)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规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时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刘斌,看中了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樟子松。这种树耐干旱、耐瘠薄、耐严寒,但多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北树南移”此前并无成功的经验。

试种第一年,沙地的樟子松因为冬天干旱缺水,风沙又大,仅有两株存活下来。第二年,刘斌和同事们又给新栽种的樟子松树苗盖上防寒土,悉心培育下,新一批的樟子松终于安全越冬并开始正常生长,随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此开创了樟子松造林治沙的先河。

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如今,樟子松已成为“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的主要树种,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推广,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

在彰武县,除了刘斌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还涌现出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治沙者,李东魁就是其中之一。

一匹老马、一个水壶,退伍军人李东魁1987年到章古台林场阿尔乡护林点当护林员,在没水没电的环境里看护8500亩樟子松林。李东魁说,茫茫山林里只有他一个人,“晚上能听见狼叫,蛇时不时钻进被窝里。”

可即便是这样,李东魁还是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30多年。“这些树都是当年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一棵棵种下的,刚长成小树,得守好了,这是彰武治沙的命根子。”李东魁说。

李东魁在森林中巡查(2013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在一代又一代治沙者的努力下,彰武县境内6座万亩流动沙丘得到固定,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96%降至36.56%;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每年平均5天。

2018年,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和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合并,组建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简称沙地所)。近年来,沙地所通过打造樟子松等树种的种苗基地,组织专家团队对群众开展集中培训,并无偿将技术转让给当地农户。目前,章古台镇仅樟子松的育苗面积就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

这是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松林(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今年4月,3000余株樟子松、云杉、落叶松树苗在二连浩特公路口岸经海关查验后运往蒙古国。这些以樟子松为代表的树种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能耐干旱、贫瘠和寒冷,将陆续在蒙古国的荒漠上扎根。

从科尔沁沙地到“三北地区”,从东北小城出发的中国科学治沙,是一部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奋斗历程,如今这抹绿色正跨越国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带来新的希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金价又跌了!瑞银却上调明年年中... 继前一日站上4100美元后,现货黄金价格又回归下跌通道。 11月21日,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一度下跌1%...
共获94金77银71铜!广东体... 11月21日晚,十五运会将在深圳落下帷幕。十五运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运动会,且史上规模...
永远的“明日之星”,印度光辉战... 11月21日,一架印度光辉战斗机在阿联酋航展上表演时坠毁。光辉战斗机是印度自主研发的单发、多用途第四...
陶瓷行业品质标杆 陶瓷行业品质标杆:新锦成集团 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陶瓷行业中,品质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新锦成集团凭借其...
原创 他...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张飞之口讽刺吕布为“三姓家奴”,指他反复无常。其实,在动荡的乱世中,每个人...
3年筑基,艺术外滩蔚然成风 昨天(21日),艺术外滩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大会在外滩FTC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艺术共生·携手...
富士达(920640)明确“十...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11月19日通过全景网举行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业绩说明会,...
原创 假...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发动了著名的“蓝玉案”,并残忍地将开国名将蓝玉杀害。蓝玉曾是朱...
原创 如... 赵云和马超,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猛将。然而,二人从未真正交过手,因此无法直接判...
原创 如... 街头咖啡馆里,年轻人刷着招聘软件;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悄然回落;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这些场景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