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创始人
2025-09-15 13:31:12
0

新华社沈阳6月17日电(记者武江民、于也童)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当风掠过万亩樟子松林,松针摩擦的簌簌声里,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年365天,刮风的日子就超过200天。20世纪50年代的彰武,是远近闻名的“沙窝子”。为了治沙,1952年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这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前身,也是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20世纪80年代,时任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刘斌(中着白衣者)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规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时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刘斌,看中了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樟子松。这种树耐干旱、耐瘠薄、耐严寒,但多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北树南移”此前并无成功的经验。

试种第一年,沙地的樟子松因为冬天干旱缺水,风沙又大,仅有两株存活下来。第二年,刘斌和同事们又给新栽种的樟子松树苗盖上防寒土,悉心培育下,新一批的樟子松终于安全越冬并开始正常生长,随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此开创了樟子松造林治沙的先河。

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如今,樟子松已成为“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的主要树种,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推广,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

在彰武县,除了刘斌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还涌现出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治沙者,李东魁就是其中之一。

一匹老马、一个水壶,退伍军人李东魁1987年到章古台林场阿尔乡护林点当护林员,在没水没电的环境里看护8500亩樟子松林。李东魁说,茫茫山林里只有他一个人,“晚上能听见狼叫,蛇时不时钻进被窝里。”

可即便是这样,李东魁还是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30多年。“这些树都是当年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一棵棵种下的,刚长成小树,得守好了,这是彰武治沙的命根子。”李东魁说。

李东魁在森林中巡查(2013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在一代又一代治沙者的努力下,彰武县境内6座万亩流动沙丘得到固定,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96%降至36.56%;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每年平均5天。

2018年,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和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合并,组建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简称沙地所)。近年来,沙地所通过打造樟子松等树种的种苗基地,组织专家团队对群众开展集中培训,并无偿将技术转让给当地农户。目前,章古台镇仅樟子松的育苗面积就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

这是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松林(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今年4月,3000余株樟子松、云杉、落叶松树苗在二连浩特公路口岸经海关查验后运往蒙古国。这些以樟子松为代表的树种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能耐干旱、贫瘠和寒冷,将陆续在蒙古国的荒漠上扎根。

从科尔沁沙地到“三北地区”,从东北小城出发的中国科学治沙,是一部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奋斗历程,如今这抹绿色正跨越国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带来新的希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8分钟大逆转!网友:太帅了,申... 近日,某小区停车场内 一辆汽车突燃明火 它面临着烧毁风险 且严重威胁了周围停放的 大批车辆的安全 千...
中方已邀请特朗普访华?外交部回... 9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法新社记者提问,据媒体报道,中方已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一杯奶茶价钱的购物陷阱?年轻人... 买东西的时候,你是否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菜价很便宜,只要一杯奶茶的钱”。听上去好像很划算,少喝一杯奶...
海洋公园,养不起虎鲸了 在今年夏天,海洋公园已经命悬一线。7月中旬,海南富力海洋欢乐世界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被合...
山东省纪委监委通报!姜青山被查 鲁网2025-09-15 10:40:49 烟台市原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姜青山接受纪律审查和监...
刚刚,西贝道歉!贾国龙做出承诺 刚刚,西贝发文致歉: 来源:@西贝官方微博
原创 松...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一场对明朝命运影响巨大的战役 —— 松锦之战。这场仗啊,真可谓是明朝国运的转...
原创 数... 前言 “春秋五霸”,这五位历史上的霸主,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充满了铁血与传奇。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
原创 长...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二十一日,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在立政殿病逝。她的去世带走了一位贤明的皇后,也...
清朝老照片:图二是百年前的女扮...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清朝一位年轻女子出嫁的场景,旁边陪伴着她的家人神情依依不舍,正忙着为她细致地梳妆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