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逝世。这位在位期间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统治者,常常隐藏在东条内阁的背后,保持低调,鲜少公开露面。东京审判期间,在美国的保护下,裕仁以“天皇无权”的理由逃脱了战争罪责的追究。甚至因为他曾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国内普遍认为他对战争的结束起到了关键作用,称他为“热爱和平”的天皇。然而,这种说法荒谬至极,完全颠倒了事实。
事实上,裕仁天皇是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二战期间,日本成为一台冷酷的战争机器,裕仁在其中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他和他的国民一样,始终未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有丝毫觉得侵华战争有任何不妥。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裕仁多次对下属抱怨,说自己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这种无耻态度令人发指。
那么,裕仁天皇在侵华战争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被誉为“爱好和平”的裕仁天皇,实际上远非表面那么简单。提起日本天皇,许多人会误以为他如同英国王室成员一样,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没有实权。实际上,这是极大的误解。尤其是在二战前,日本天皇拥有实质性的权力。裕仁天皇便是日本历史上权力最集中的天皇,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大权几乎全部握在他手中。臭名昭著的侵华战争,正是他亲手策划并推动的。
不过,关于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的关系,目前学界和社会上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裕仁对战争负有直接责任,另一派则主张他无罪。先说无罪派的观点:日本国内普遍认为,裕仁天皇并无实权,发动全面侵华是军方决定,他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明确支持也没有反对。他被描绘成反对军国主义的和平主义者,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正常君主”。他没有发动战争,却背负了战争的责任,是个“勇敢的失败者”。在许多日本人心中,裕仁是无辜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美国作家比克斯就是坚定的“裕仁有罪论”支持者。他撰写的《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一书,深入研究了与天皇共事过的皇室官员、资深政治家、军方将领的官方文件,并借鉴了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揭露了裕仁表面上和平形象背后的真相。
在比克斯的描述中,裕仁从小接受儒教和武士道的熏陶,崇尚武力,完全继承了日本民族阴暗、扭曲的病态基因,是一个偏执的神经质者。在位的前二十年里,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却在沉默中变态。裕仁目空一切,唯独关心政治,将保护皇室和光耀日本帝国视为终身使命。为此,他不惜牺牲任何人和国家。
中国成为裕仁天皇壮大日本的“踏脚石”之一。侵华战争从策划到发动,裕仁始终是核心决策者,绝无“被动接受”一说。军方无论多强大,都不可能在未经天皇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发动战争。在《真相》一书中,比克斯引用了大量权威史料,指出裕仁在战争战略制定和战争推进中扮演了积极角色,亲自指挥了对中国的所有军事行动。
1925年,裕仁就命令驻朝鲜的日军进入中国东北,这可以看作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前奏曲”。1931年,他制定了庞大的军事计划,旨在控制满洲,再由满洲沿中国南部海岸线向南扩展,掌控从满洲到新加坡的战略要地。这正是后来的抗战进程的战略轮廓。值得注意的是,彼时裕仁尚未明确要对华开战。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他虽然默许,但内心依然犹豫,担心战争难以取胜。随着关东军成功占领东北,裕仁才放下心来,基于现实主义和机会主义,他把全部赌注押在军方身上。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裕仁更是特地向关东军发去“敕语”,表达嘉许:“关东军将士无论在嫩江、齐齐哈尔,还是辽西锦州,冒风冒雪英勇作战,铲除匪患,彰显皇军威武……朕深嘉许尔等忠烈,尔等应更加坚忍自重,奠定亚洲和平基础,务必不负朕之信赖。”日军自称“皇军”,正是源于这份敕语。
1937年,近卫内阁决定全面侵华,裕仁天皇全力支持,作为最高统帅,积极参与军事决策。他批准了华北增兵计划,主张扩大对华北和内蒙古的侵略。对于日军攻占华北和内蒙,裕仁再次发敕语鼓励,称赞他们攻克敌阵,所向披靡,极大提升了日本国威。
更令国人痛心的南京大屠杀,也是裕仁天皇亲自主导的结果。他向松井石根下达攻占“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南京陷落后,又向日军统帅部发出“谕旨”,对其实施屠杀表示认可。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对中国平民和俘虏犯下的“三光”政策、残酷虐杀、使用化学武器及人体实验等暴行,裕仁天皇均知情且未加阻止,反而嘉奖施暴者。
大家熟知的军国主义走狗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就是裕仁亲自越过其他皇室成员,任命为首相。这一任命,充分暴露了裕仁对战争的态度。谁会让一个战争狂人执掌政府,若真爱和平,绝不会如此。
当时,裕仁沉浸于战争带来的利益漩涡中,意气风发,操控着这台战车向前碾压,誓将中国彻底征服,让亿万中国人成为他实现“大东亚共荣”梦想的牺牲品。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从1940年起,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形势开始恶化。裕仁只想享受战争成果,却不愿承担失败代价。他多次抱怨军方和军事专家低估了中国军力,批评他们对战争判断失误。
他说:“我本不愿与中国开战,中国的强大超出了预期。每个人对战争的估计都错了,尤其是军事专家。”这番话让军方专家无奈背锅。裕仁焦虑地踱步,觉得日本前途堪忧,“特别是陆军专责部门,应尽快结束战争,并在未来十年重整国防。”
然而,战争已不可逆转。在东条英机等军国主义者煽动下,日本整个社会成了战争机器。裕仁虽然骑虎难下,心存侥幸,却未能停战,反而想借太平洋战争扩大局势,希望借此翻盘。
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裕仁重新燃起希望,开始憧憬战后生活,“重新实现和平后,我想去南部海域看看,那些地方会成为日本领土。”然而,他的幻想再次破灭,日本非但没能翻身,反而陷入更深困境。
裕仁焦躁地多次强调日本低估了中国军力,后悔发动战争,担忧与中国开战将带来不可控的后果:“一旦开战,就难以收场,发动战争必须谨慎,既然发动,就要全力以赴。”
但这全是事后诸葛亮。他的关心从未在于战争是否正义,而只是担心胜败得失。他不愿与中国开战,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怕输。
这暴露了他的冷血自私和残暴无耻。裕仁天皇绝非无辜,而是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我们在追究抗战责任时,第一个该被拎出来祭天的,必然是他。
然而,在东京审判上,裕仁逃避了战争罪责,反而被塑造成热爱和平的君主形象。他以沉迷海洋生物研究、远离政治的“佛系君主”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令中国人痛心疾首。
那么,裕仁为何能逃脱审判?东京审判可谓荒唐至极。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日本被迫降。投降前夕,裕仁流下“几滴”泪水,声称“子民的痛苦让我不忍再看”。然而,这无非是装腔作势,为自己发动战争的罪责涂脂抹粉。
裕仁辞去责任,将自己塑造成无奈旁观者,主动投降以赢得民心,被视作“善良和平君主”。但最终,他依旧坐稳了天皇宝座,因为美国不愿放弃这位傀儡。
在东京审判中,按理裕仁应和甲级战犯东条英机一样被判刑,但远东军事法庭以“天皇无权”为由不追究其责任。日本方面辩称,二战前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天皇虽高居顶端,但无实际掌控军队权力,发动战争系军方决定。
然而,这一观点根本站不住脚。根据史料,美军占领期间,麦克阿瑟曾与裕仁会面,裕仁明确表示愿意对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决策负全部责任,显然他对自己的角色心知肚明。美国同样明白裕仁有罪,但出于冷战策略考虑,为了稳定日本社会,防止民众反抗,美国干预审判,保护了裕仁。
美日两国合谋,确保裕仁免于受罚,维护日本保守势力稳定,便于美国在亚洲对抗共产主义。裕仁在美国的庇护下,安然“过关”,无视其战争罪行。
如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否认和美化,也难怪了。侵略中国,日本国民和天皇是共犯。既然天皇不背责,国民更无“担责”之说。日本政府和民间至今无耻地逃避历史责任,传承着这一恶劣传统。
1946年,在美国的推动下,裕仁沦为傀儡皇帝,将国家大权交给麦克阿瑟。1947年,日本进入立宪民主时代,裕仁形象彻底转变,变成和平、民主的象征,频繁出席公开活动,接受采访,展现亲民一面。
但这华丽的伪装无法掩盖他的罪恶。尽管东京审判未定罪,学界、舆论界和战争亲历者都认为裕仁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裕仁那看似和善的面具下,是无数同胞的冤魂。
1989年,裕仁天皇因癌症去世,历经病痛折磨。这个恶鬼般的统治者,生前罪恶累累,死后也注定遗臭万年,永远被世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