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片被称作“天府之国”的神奇土地,自1286年建省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绎着城市的更迭与兴衰。而其中,“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称号归属,更是历经多次变迁,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诗,每一次的更迭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诉说着不同城市的荣耀与奋斗。
公元1286年,元朝正式设立四川行省,此时,位于今绵阳市三台县的潼川府,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成为了当时四川省内仅次于省会的重要城市,担当起“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角色。
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潼川府凭借涪江的水运之便,成为川中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化,潼川府的辉煌逐渐黯淡,其作为四川第二城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如昙花一现,很快被其他城市所取代。
▲三台潼川古镇
到了1368年,明朝建立,此时“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桂冠落到了巴县头上,即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府(今重庆市部分区域)
在明清两代,重庆府凭借长江和嘉陵江的水运优势,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枢纽。这里是川盐外运的重要起点,大量的食盐从这里运往周边省份,换回丰富的物资。巴县的码头边,帆樯林立,商船往来如梭;城里人潮涌动,商贾云集。
重庆府不仅商业繁荣,手工业也十分发达,丝绸、陶瓷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从1368年至1912年清末,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重庆府一直稳坐四川第二城的宝座,延续着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活力,见证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时光流转,到了1929年,由四川省巴县、四川省江北县合并设立了“重庆市”,开启了其作为四川第二城的新篇章。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近代化的浪潮之中,重庆市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工业。随着众多工厂的建立,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逐渐兴起,使重庆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重庆
抗战爆发,重庆被定为中国国民政府战时陪都。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一直稳坐四川第二大城市的宝座,成为四川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支柱,地位仅次于成都。
1929年到1997年这近七十年的时间里,重庆市不仅在经济上持续发展,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车牌号川B、地区代码510200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标识。它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是当时四川当之无愧的第二大城市。
然而,1997年,重庆迎来了重大的历史转折——重庆成为直辖市,正式脱离四川省管辖。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重庆的行政归属,也在四川省内城市格局中引发了巨大震动,“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接力棒,交到了另一座城市手中。
1985年,行政区划变更“撤地设市”,“绵阳地区”被撤销,正式建立绵阳市。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新兴崛起,不断积蓄能量,积极发展自身特殊产业。到1997年川渝分治,设立重庆直辖市,绵阳凭借良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荣登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宝座,并一直保持至今(2025年)。
在这27年里,绵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长虹、九州、京东方等知名企业在这里崛起,为绵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绵阳车牌号也从1997年前的川G变为川B,这小小的变化,正是城市地位变迁的生动写照。
虽然相比一些省份历史悠久的“第二城”,绵阳作为四川第二城的时间仅有27年,显得短暂,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也为四川的区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重庆,从1929年设市到如今,也不足百年的历史,却已经实现了从四川第二城到“中国第四城”(第四直辖市)的华丽蜕变,同样在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城市传奇,其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由此可见,在四川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千年老二”的固定格局,每一座曾经或现在担当起“第二城”角色的城市,都在各自的时代里绽放光彩,共同推动着四川的不断前行。
纵观四川“第二大城市”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地理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每一个曾经的“第二城”,都在其所处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四川丰富多彩的城市发展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四川多个省域副中心:绵阳、宜宾、南充、泸州、达州五雄并起。未来,四川的城市格局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些城市又将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值得期待。
吕士攸仙 2025年6月20日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