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如果没有被治罪,以他的实力是否能威胁到雍正的皇权?根据《雍正王朝》中的描述,这种可能性似乎是存在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年羹尧进京觐见时,随行的甲士看似全然不把雍正放在眼里,而只将年大将军视为主宰。然而,在正史中,年羹尧的权势远远没有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般强大,顶多只能算作一个有影响力的权臣,根本无法撼动雍正的皇权。
在清朝历史上,能够称得上“权臣”的人并不多,大致上可以列出鳌拜、索额图、明珠、年羹尧、隆科多、和珅、肃顺这七位。如果从权力的角度来看,年羹尧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前三位的权臣。实际上,雍正和年羹尧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错位。比如,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中,竟然称他为“朕之恩人”,并写道:
“朕不为出色之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这知遇。惟将互相勉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这些言辞模糊、模糊君臣界限的话语,不仅让年羹尧产生了过度的自信,也深刻影响了官僚集团对他的看法,定下了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基调。正因为年羹尧在雍正的宠信下,他的部下和一些地方大员、王公大臣才敢对他心生敬畏,并且视其为能够庇护自己晋升的关键人物,甚至不惜在他面前降低身份、屈辱自己。
年羹尧处于权力巅峰时期,的确显得十分傲慢。比如,当他外出时,常常要求黄土填道、商铺关闭,官员们纷纷穿着补服跪地出迎;而他自己骑马入京时,广安门外的公卿们跪接,年羹尧却毫不动容,冷眼旁观。所有这些行为,都说明当时的满汉官僚集团中,许多人对年羹尧趋之若鹜,仿佛他已经是不可一世的“通天人物”。
此外,年羹尧长期驻守西北,雍正虽然信任他,但实际上对年羹尧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掌握。这个信息差也助长了年羹尧的骄纵气焰。表面上看,年羹尧确实风光无限,身边围绕着一大批追随者,然而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年羹尧的根基其实极为脆弱。那些对他恭敬的官员,实际上不过是借此机会取悦雍正罢了。
当年羹尧受宠时,满洲的王公贵族和一些文武大臣曾对他恭敬有加,但这些人并非年羹尧的党羽。雍正后来清算年羹尧时,曾公开说过:“年羹尧门下向来趋附奔走者不少,此亦人之常情,希冀荐拔,畏其加害之所致。”这句话表明,年羹尧身边那些所谓的“追随者”,更多的是出于自保和利益的考虑,而非真正的忠诚。
年羹尧在西北掌控实权时,确实大有作为。他通过提拔许多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周围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可是,这些人大多是地方官员,缺乏朝廷中的话语权,特别是没有王公贵族的支持。雍正曾经撮合过隆科多与年羹尧,但二人并无深厚的感情,年隆之交也并不牢固。因此,尽管年羹尧在西北一度显赫一时,但他的政治影响力在朝廷内部并不突出。
年羹尧的党羽主要由三类人组成。首先是地方官员,尤其是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级大员,如甘肃巡抚胡期恒、四川巡抚王景灏等人。其次是中下级官员,这些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包括道员、府官、州县等基层官员,也有不少武职人员。第三类则是汉族官员,年羹尧的党羽中,除了少数满洲官员,大部分都是汉人。这与年羹尧进士出身以及长期在西北任职密切相关。
年羹尧用最惯常的手段拉拢人心,就是通过举荐提拔,特别是在雍正面前推荐了许多官员,这样就让他们不得不依赖年羹尧。虽然年羹尧在西北建立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但核心人物却并不多,像甘肃巡抚胡期恒、河东运使金启勋等人,才是他最亲近的支持者。
与鳌拜、索额图、明珠等人的势力不同,年羹尧所交往的官员大多级别不高,而且他拉拢的汉族官员占了绝大部分。由于年羹尧缺乏王公大臣和朝中亲信的支持,这注定了他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势力集团。年羹尧无非是依仗雍正的宠信来作威作福,他的势力不可能与雍正正面抗衡,这一点与鳌拜相比差距甚远。
年羹尧的个人能力的确出众,尤其在军事上堪称大才。然而,雍正清算年羹尧的做法,显得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毕竟,年羹尧并没有能力威胁到皇权。在西北边疆局势复杂的背景下,雍正只需要适当地警告年羹尧,让他安心驻守西北,事情也许就不会发展到后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