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魏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再度发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这次的目标再次锁定了关中地区。按照惯例,面对蜀军的进攻,曹魏方面迅速需要派出大将来进行有效应对。过去,抵抗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将领是曹真和张郃。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这两位大将便长期担当起了与蜀军对阵的重任,经验丰富,堪称曹魏的坚实防线。然而,曹真此时正因病重而离世,唯一能够担任主将的便只剩下了张郃。
不得不提的是,张郃在当时被认为是蜀军的天敌。历史记载中,陈寿曾对他赞誉有加,称张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意思是张郃不仅在兵法上深谙变化,且在面对复杂战况时总能精准把握局势,连诸葛亮本人也对他心存畏惧。张郃作为五子良将中的资深人物,战功赫赫,深得曹魏朝廷的信任,他的名声和能力使得魏军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起初,魏明帝曹叡确实计划任命张郃为主将,令他带领大军前往略阳,以应对诸葛亮的进攻。然而,就在大军即将出发之际,曹叡临时改变了决策,改任司马懿为大将军,张郃则被降为从将随行。历史上,临阵换将往往是兵家大忌,这一突然的变化使得曹魏军中不少士兵感到茫然无措,但最终,魏军依旧按计划开始了新的北伐之旅。
司马懿并非没有抗击诸葛亮的经验,事实上,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曹叡便已任命他为大将军,亲自带领魏军出征。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司马懿参与了那次战役,但并未亲自上阵作战。魏军分为三路,由曹真、司马懿和张郃各自指挥。当时,曹叡曾向张郃询问,如果司马懿抵达前线,诸葛亮是否已经占领了陈仓。张郃的回答让人钦佩,他冷静地分析了敌军的粮草状况,判断诸葛亮无法维持长时间的进攻。果然,如张郃所料,诸葛亮因缺乏粮草而不得不撤退,司马懿则因大雨阻碍未能及时赶到前线,第三次北伐最终以双方的撤兵而草草结束。
在这次行动中,张郃凭借精准的判断和灵活的应变,不仅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使得司马懿的谨慎未能得到应有的成果。尽管司马懿的军事智慧不容小觑,但张郃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与机智谋略丝毫不逊色于他。这种种表现也令曹叡深感其用兵之道的高明。然而,尽管张郃拥有如此出色的军事才能,曹叡却仍坚持临阵换将,这背后与司马懿的背景和政治地位密切相关。
曹丕临终时曾遗诏令曹真、司马懿等辅佐曹叡执政,而相较于张郃这种前朝的老将,司马懿在曹叡心中无疑占据更高的政治地位。张郃的老搭档曹真重病,曹叡的反应不是为张郃寻找新的伙伴,而是通过任命司马懿担任大将军,以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曹叡的这一决定表面上看似是一种小小的政治操作,但实际却为整个魏国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张郃的突然被换下,首先引发了军中不满,尤其是在郭淮等将领的口中。郭淮曾公开反对此举,直言“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这段话不仅显示出张郃在军中不可动摇的威信,也揭示了军心的不稳。曹叡原本以为,这一临时换将并无大碍,但实际上,却破坏了军中的稳定。尽管张郃一直受到曹叡的赏识和信任,但这次换将实际上已经让他失去了士兵们的支持。
虽然曹叡对张郃的照顾不遗余力,但将张郃推到司马懿的对立面,尤其是在诸葛亮的压力下,已经无法避免地加剧了两者的矛盾。司马懿作为一个精于权谋的政治家,自然不会容忍张郃的存在威胁到自己的统帅地位,而张郃也不愿轻易退让。两人之间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前线部署阶段,张郃提出应优先防守战略要地,而司马懿却坚持自己的战略,最终导致了张郃的建议未能被采纳。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的部署后,迅速采取行动,抢先占领上邽,并破坏了魏军未来的粮草供应,这对魏军的作战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接下来的数月,魏军与蜀军的僵持局面持续,司马懿的按兵不动令张郃十分不满。他建议司马懿派遣奇兵包抄蜀军的后路,以最大限度地削弱敌军的战斗力。然而,司马懿依旧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导致魏军士气低落,甚至连手下将领也开始对他产生了不满。最终,在一场两军对峙的战斗中,魏军不仅未能取得胜利,反而因司马懿的决策失误,使得士气降至最低点。
此时,诸葛亮为了打击魏军,决定实施战略性的撤退。然而,司马懿却下令追击,令张郃不得不带领魏军紧追不舍。可惜的是,在木门谷,张郃遭到了蜀军的伏击,不幸中了埋伏,在混乱中被击毙。张郃的去世,使得这场原本对魏军有利的战斗,彻底转为失败。
张郃的死不仅对魏军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也使得曹魏朝廷内外都为之一震。曹叡对此深感痛惜,给予张郃最高的荣誉,以表悼念。尽管此次北伐未能取得胜利,但张郃的英勇与忠诚始终被铭记。而司马懿在这场失败中的角色,虽然没有直接的实质性责任,但他在张郃死后,最终成为了曹魏唯一能够承担起北伐重任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