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曹操临终时曾告诫儿子曹丕,要特别小心司马懿,因为他有鹰视狼顾的眼神,注定不适合做臣子,未来必然会涉足曹家的事务。曹操深知司马懿是个隐患,然而即便如此,曹操、曹丕以及曹叡在世时为何都未对司马懿动手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忍耐与纵容?
一、曹操为何不杀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在东汉时期的一个名门世家——河内司马氏。他的兄弟们同样才智出众,因此有了“司马八达”的美誉。曹操的父亲曹嵩,曾官至太尉,地位显赫,但因为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一度被人讥讽为“阉宦之后”。当时,司马懿因嫌弃曹操出身低微,不愿为其效力。然而,正值曹操与袁绍、孙权等群雄逐鹿天下之时,急需人才。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曹操不拘一格,用人唯才是举,于是最终说服了司马懿加入自己的阵营。
在与司马懿的接触中,曹操渐渐发现司马懿眼神犀利、深不可测,完全不像是一个忠诚的臣子。曹操能预见到,司马懿心高气傲,若有机会必然会背叛他。但与此同时,司马懿才智过人,是曹操得以成功的重要谋臣。为了最大化利用司马懿的能力,曹操避免给他过多权力,虽然司马懿有心造反,但却因为缺乏足够的实权而未能付诸行动。
曹操临终时,依然将“防备司马懿”的叮嘱传给了曹丕,但彼时曹魏人才依旧众多,文臣如贾诩、陈群、荀攸等,武将如夏侯惇、曹仁、曹洪、张辽、徐晃、曹真等,都能有效制衡司马懿。而且曹丕自身也是一个心机深沉、足智多谋的君主,具备驾驭司马懿的能力。因此,曹操觉得曹丕并不需要动手除掉司马懿。
二、曹丕为何不能杀司马懿
曹操虽然为曹丕留下了众多才俊,但随着曹操去世,曹魏的核心力量逐渐发生了变化。夏侯惇、曹仁、张辽、徐晃等人相继去世,曹魏的文臣武将迅速减少,曹丕渐渐感受到依赖司马懿的必要性。
当时,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陆逊,都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指挥作战的能力非常强大。而司马懿作为曹魏数少的能与诸葛亮和陆逊抗衡的军事人物,地位愈发重要。如果曹丕此时选择除掉司马懿,可能会面临蜀汉和东吴的双重威胁,给曹魏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曹丕只能选择保持与司马懿的合作关系,而没有铲除他的计划。
曹丕还将司马懿与曹真、曹休、陈群等一起安排为自己儿子曹叡的托孤大臣,这一安排进一步证明了曹丕对司马懿的重用与信任。
三、曹叡为何不敢杀司马懿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但他年幼无力控制大权。曹丕遗留给曹叡的四位托孤大臣中,陈群是文臣,而其他三位将领——曹真、曹休、司马懿,都是拥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人,其中,曹真和曹休的统兵能力虽然不如司马懿,但由于他们是曹魏宗亲的将领,地位在司马懿之上,可以对他形成一定的牵制。
在蜀汉诸葛亮北伐期间,曹叡需要依靠这几位将领的力量来保卫国家。由于曹休主要负责防范东吴,曹叡将防卫蜀汉的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和张郃等人。司马懿在战场上的表现不负所望,屡屡挫败蜀军,令诸葛亮的北伐屡次失败。然而,随着曹真、曹休相继去世,张郃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被司马懿“借刀杀人”,曹叡几乎失去了可以信任的统帅,最终不得不依赖司马懿,尽管他对司马懿并不完全信任。曹叡临终前,也将司马懿与曹爽安排为儿子曹芳的托孤大臣,进一步强化了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
四、司马懿的兵变与权力之夺
随着曹芳继位,外部威胁暂时消失,曹魏内部的权力斗争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曹芳年幼,实权落在了司马懿和曹爽这两位托孤大臣手中。虽然曹爽的才华和威望远不如司马懿,但他依托曹魏宗亲的身份,在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了上风。然而,司马懿心机深沉,他很清楚与曹爽激烈斗争不仅无法获胜,还可能引发曹魏皇室的猜疑和防范,威胁到自己的性命。于是,他采取了退让的策略,假装疯傻,麻痹了曹爽,使他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
然而,到了249年,司马懿终于选择在曹爽带领曹芳等人外出祭祖时发动政变。他迅速掌控了洛阳,继而除掉了曹爽及其家族,彻底掌握了朝政。曹芳在司马懿的控制下,沦为傀儡。随着曹芳长大,他尝试反抗,意图摆脱自己被操控的局面,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废黜,立曹髦为皇帝。曹髦不甘心被司马家族控制,企图夺回曹魏的政权,然而他在率兵讨伐司马昭时,却被司马昭的亲信当街刺杀。
随着司马昭的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逼迫曹奂禅位,建立了晋朝,最终彻底结束了曹魏的统治。司马家族的权力最终取代了曹魏,司马懿的战略与耐心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