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生在河南邓州,宣德八年时成功考中进士,并奉命前往河南、天津等地考察蝗灾情况。之后,他被授予验封司主事等小官职。就在此时,朝中知名的内阁重臣杨士奇欲与他会面,但李贤却以某种原因未曾见面。
在正统初年的时候,李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塞外降人已经在北京城担任官职的人数超过一万。这些来自北方的官员,月俸标准为三十五石,而中原的官员实际领俸却只有一石左右。相较之下,塞外降人领俸高达十七石五斗,相当于十七个半中原官员。为了节省开支,应该将这些塞外降人迁往外地,以减少财政负担,也有助于防止潜在的危机。” 然而,英宗朱祁镇并未采纳这一提议。
正统末年,李贤随英宗参与了北征,并在土木堡一带遭遇瓦剌大军的围困。幸运的是,李贤最终成功逃脱了包围。在景泰二年,李贤上奏了十条关于车战火器的建议,得到了朱祁钰的认可,随后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并在同年冬天转任为户部右侍郎。
当朱祁镇复辟后,他立即将李贤任命为翰林学士,加入文渊阁工作,与徐有贞一起参与政务。很快,李贤被升为吏部尚书。李贤的性格端正,气度凝重,他的奏对常常切中要害,因此受到了朱祁镇的赏识。
然而,随着夺门之变的发生,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之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李贤和其他大臣也成为他们的目标。有一次,许多御史弹劾石亨和曹吉祥,而石亨与曹吉祥误以为是李贤和徐有贞在背后策划。为了报复,他们联合向朱祁镇告状,导致李贤与徐有贞被捕入狱。然而,时值天象异常,朱祁镇认为这是天意的警告,最终将两人释放。李贤被贬为福建参政,还未出发时,吏部尚书王翱上奏表示李贤才干出众,最终朱祁镇将其召回,并任命为吏部左侍郎。不久后,李贤恢复了尚书职务,并重新进入内阁任职。
尽管石亨心生不满,依然不得不与李贤表面上和睦,然而内心却极其排斥他。与此同时,朱祁镇对石亨与曹吉祥的专横行径早已感到厌倦,于是更加倚重李贤。李贤虽常因石亨和曹吉祥的权势而不敢完全表达意见,但每次面对朱祁镇的询问时,李贤总能从容作答,充分发挥了制衡作用。
天顺四年,石亨因触犯朝纲被除去。此时,朱祁镇开始向李贤请教关于夺门之变的细节问题。李贤答道:“此事应称‘迎驾’而非‘夺门’,因为陛下应继承天子之位,‘夺’字有不顺之意,不宜用于后世。”朱祁镇深以为然,随后下令改正历史记载,禁止使用“夺门”一词,并废除了冒领功劳的四千多名官员。
在天顺年间,李贤是朱祁镇最为宠信的臣子之一。李贤提出的许多建议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并且他自己在国家事务中始终持有直言不讳的态度,提出的建议大多有益于民生和国家。李贤与其他官员的沟通顺畅,确保了政策的执行不会过于偏向个人权力。
天顺末年,朱祁镇因健康问题开始犹豫是否将帝位传给太子朱见深。朝中部分权臣试图离间父子关系,朱祁镇便悄悄询问李贤的意见。李贤跪地表示:“此事关系重大,陛下应三思。”朱祁镇理解李贤的意思,决定将帝位传给太子。此时,李贤帮助太子向朱祁镇表达谢意,太子朱见深在见到病中的父皇后泪流满面,朱祁镇为之动容,最终决定不更换继承人。
成化初年,李贤依然深受朱见深的器重。尽管许多宦官和奸臣试图通过匿名信恶意抹黑李贤,但朱见深并未受到蛊惑,仍然选择信任他。李贤因此上书请求辞职,朱见深特意挽留。后来,吴皇后因私自惩罚万贵妃而惹怒了朱见深,朱见深下令废除吴皇后,许多言官要求铲除宦官牛玉,而言辞中也涉及到李贤。为了保障李贤的安全,朱见深派卫士保护其家。
李贤最终于成化二年冬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作为一位深受皇帝信任的宰相,他的去世令朝廷和百姓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