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堪称南宋最为耀眼的将领。他不仅创建了闻名千古的岳家军,还凭借着这支铁血军队在南征北战中屡立赫赫战功。岳家军的强悍不仅为南宋带来了诸多辉煌战绩,也为中国军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南宋朝廷所评定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岳飞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出现,这到底是为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中兴十三处战功”背后的背景。1166年,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即位,力图恢复失去的故土,尤其是对北伐充满了期待。在他即位的第四年,南宋的议和风气正盛,而隆兴北伐的失败也让皇帝感到深深的痛心。“自金虏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这句话反映了当时金军压迫下,南宋的士气低落。为了激励军心士气,宋孝宗决定总结和表彰南宋自南渡以来所取得的所有军事胜利,并将其评选为“中兴十三处战功”。
这些战功,标志着南宋屡次在与金军的对抗中取得的胜利。具体包括:1129年张俊在明州挫败金军先锋、1131年吴玠在和尚原大破金军、1134年吴玠在仙人关的杀金坪一战等等。其他如1161年李宝在唐岛斩杀金军统帅完颜郑家奴、虞允文指挥采石大捷、赵撙收复蔡州等一系列事件,都成为南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令人奇怪的是,岳飞居然不在这份“战功”名单中。岳飞作为南宋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不仅是中兴四大名将之首,还在整个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凭借着岳家军,他屡次取得重大胜利,尤其是在对金作战方面,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在郾城和颍昌的两场战役中,岳飞不仅以少胜多,还在金军最擅长的平原野战中大获全胜。
他在广德六战全胜,常州、镇江、清水亭等地频频获胜,收复建康、郾城大捷、颍昌大捷等战役都以极为显著的成果奠定了他的军事地位。仅凭这些,岳飞的战功无疑已远超“中兴十三处战功”中的多数胜利,然而为何他的名字却没出现在其中?
事实上,这与当时南宋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虽然宋孝宗当时继位并试图恢复国家的威望,但当时的权力中心仍然是以赵构为首的妥协求和派。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宋孝宗对于岳飞的贡献深知并认可,但考虑到岳飞与赵构及秦桧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岳飞的战功却始终未能得到完全的肯定。岳飞的过于显赫的功绩,可能会让赵构这个“太上皇”显得尴尬,而赵构和秦桧还在刻意抹杀岳飞的贡献,使得岳飞的战功评定显得格外复杂。
政治上的博弈也影响了这一历史评选。例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虽然战功赫赫,但也排在了最后,而岳飞这样一位功高震主的将领,其战功若过于显眼,势必影响当时朝廷内部的微妙平衡。因此,宋孝宗尽管心知岳飞的伟大,但为了避免激化内部的矛盾,仍旧在这份评选中避开了岳飞。
值得一提的是,这“中兴十三处战功”中的一些战役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要么是小胜,要么胜利的意义并不大。比如,和尚原、杀金坪、顺昌、唐岛等战役虽然胜利,但胜利的规模相对有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战功的含金量并不高。因此,即使岳飞的战功无可比拟,这背后仍然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总的来说,岳飞没有出现在“中兴十三处战功”的名单中,实则是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历史背景的产物。尽管如此,岳飞作为南宋最具影响力的军事人物之一,其成就和影响力依然无人能及。
下一篇:洛阳古墓博物馆巡礼1:张航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