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对立下大功的臣子有一种特别的恩赐,叫做“丹书铁券”,通俗来说就是“免死牌”。这张“免死牌”意味着无论臣子本人或其家族日后犯了什么大罪,都能用它来抵消一次死罪,保住性命。
明朝初年,有位官员获得了朱元璋一次性赐予的五张“免死牌”。虽说这并非真正的铁券,而是五块绢帛,但它们的效力却和丹书铁券毫无二致,象征着极高的皇恩。
这位官员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让一向严厉且残酷对待臣子的朱元璋如此大方?他手中的这些“免死牌”后来是否真的帮他逃过死劫呢?
纵观历史,朱元璋是少有的出身极为低微的皇帝,从乞丐一步步登上皇位,极其不易。然而,他也是一位性格极为严酷残忍的君主。
开国皇帝杀戮功臣并非罕见,但像朱元璋这样在短短几十年内屠戮了朝廷近半官员,致使官员人心惶惶、朝堂空虚,无人敢轻易任用的情况,堪称史无前例。
洪武年间四大冤案震动朝野,牵连数万人血流成河,仅“胡惟庸案”就导致一万多人惨遭斩首,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求情直言进谏而被朱元璋怒斩的官员,实际死亡数字更加惊人。
可见,朱元璋虽然继承了宋朝的正统皇位,却与崇尚言官的宋朝大相径庭,对待臣子残酷得几乎没有人性。
因此,当官员们目睹了劝谏带来的惨烈后果,纷纷选择明哲保身,不再敢多言,这也直接导致了洪武时期朝堂上言路的严重闭塞,朱标去世后这种状况更甚。
不过,尽管朱元璋专断独裁,但他心里明白皇帝也有界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因而朝堂未至于彻底混乱。在他威严的压制下,大臣们不敢为所欲为。
这形成了一种微妙却不健康的政治平衡,明哲保身的官员固然多,但真正敢于直言忧国忧民的清正之士依然存在,范从文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明建国时,范从文还是国子监的一名学生,年轻气盛,满怀热情,渴望在朝廷有所作为。
他深知国家急需有用之才,便积极参加科举选官,最终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监察百官、进谏皇帝、整肃朝纲,这意味着他必须直言不讳,尤其要向皇帝陈述朝政弊端。
在宽容的君主面前,这样的职责并不难行,但朱元璋面前,敢于直言就非常危险。
实际上,监察御史的进谏职能因言官设立而渐渐被忽视,官员们也不愿得罪皇帝,纷纷选择闭口不言。
但范从文刚正不阿,认为职责所在便要尽职尽责,因此不仅严查官员,还常向朱元璋直陈朝政弊端。
这让朱元璋对他既喜欢又恼火——喜欢的是范从文清廉尽责,符合他心目中理想官员的标准,让他放心;恼火的是范从文口无遮拦,在朝会上当众揭露他的短处,让他颜面尽失。
朱元璋明白范从文心地善良,眼里揉不得一粒沙,但长期被批评,哪怕脾气再好的也会发火,何况朱元璋本性暴烈。
终于有一次,范从文在朝堂上激烈直言,甚至拒绝执行朱元璋下达的命令,皇帝忍无可忍,当场命侍卫将他铐入大牢,等待斩首。
朝廷上下震惊,起初将范从文的直言不讳当成笑话,然而他在牢中依然安然无恙,官员们渐渐敢于冒险说几句真话。
不过,范从文的结局依旧不妙,这让官员们心寒,纷纷决定今后务必谨言慎行,别再轻易冒犯皇帝。
而身陷囹圄的范从文依旧坦然自若,没有因死刑逼近而恐惧,反而以坚韧的精神感染了狱卒们,得到了不少照顾。
不久,范从文的死刑日期临近。行刑前一天,朱元璋例行检查刑部送来的死刑名单,看到范从文的名字时,心头不由得一颤。
这些日子过去,他其实早有反悔。朱元璋知道范从文性格刚直,忠诚无二,自己那次怒斥下令处死他是气头上冲动所致。
在马皇后的劝说下,他早已消气,甚至对范从文的不畏强权产生了敬佩。
朱元璋想过要赦免范从文,但又怕显得向官员低头,怕被朝中老狐狸们趁虚而入。
他虽舍不得杀掉这个好官,却苦于拿不定主意。
这时,朱元璋在刑部奏章上看到范从文的祖籍是苏州吴县,看到他的姓氏,一个念头忽然闪过脑海,便命令将范从文带来面见。
当范从文形容憔悴被押至皇帝面前时,朱元璋问道:“朕看你祖籍苏州吴县,尔等范家与范文正公有何关系?”
范从文镇定自若答道:“臣乃范文正公十二世孙。”
这里的范文正公正是北宋著名忠臣范仲淹,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千古,曾为国家变法,虽遭贬谪却忠心不二。
朱元璋非常敬仰这种精神,视其为理想官员的楷模。
望着眼前这位仍旧坚强不屈的范从文,朱元璋不禁叹息,感叹范家家风传承之久远,百年之后仍能培养出如此忠臣。
遂命侍卫摘去范从文身上的枷锁,又取出五块绢帛,亲笔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个字。
最后,朱元璋将这五块绢帛交到范从文手中,说道:“此为敕令,日后朕若欲加罪于你,可用此抵一死罪。”
范从文接过绢帛,跪地连磕数头,感激皇上恩赐,心中感慨自己逃过一劫,对皇帝的宽容深怀感激。
这些“免死牌”后来多次派上用场,范从文因刚直遭人陷害时,幸得凭此保命,多次被贬边疆,却未致死。
到了洪武十年,朱元璋又召回范从文,重新重用他,足见这份“免死牌”的价值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