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一直被视为一出令人捧腹的喜剧,尤其是范进在中举后的疯狂举动,往往让人感到不解。若是能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大家就能体会他为何会如此激动。要是将范进的官职放在现代,或许大家也会像他一样情不自禁地表现出那么极端的情绪。
范进出生于贫苦的农家,自幼家境贫寒,几乎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想要改变命运、跃出贫困的泥潭,唯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这条路成为了他唯一的希望,尽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读书。对他而言,这条路虽然艰辛,但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尽管如此,范进并没有想到,这条路竟会是如此漫长。他从年轻时便开始了这场考试生涯,历经多年辛苦却屡次失利。或许是因为家中贫困,又或许是自小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这一切让范进一直未能如愿。
范进为了能够中举,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日复一日,他把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连饭都吃得很匆忙。有时,连吃饭的空隙都没有,他根本就没有时间从事任何工作。家庭虽有老母亲陪伴,但他的婚后生活依旧如此艰难。为了生计,妻子和老母亲都为家中的开支感到困扰。那个时候,范进的家庭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村里邻居们都只能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对于范进来说,唯一能改变一切的便是中举功名,哪怕是饿肚子,他都毫无怨言,但他的妻子却也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默默陪伴他,生活从未轻松过,想到这些,范进岳父胡屠夫对他的印象可想而知。
胡屠夫,范进的岳父,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尽管他常常对范进不满,甚至见面便骂他几句,但每当范进求助时,他依旧会伸出援手,给点救济。毕竟,胡屠夫也希望女婿能够中举,成功后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自己也能因此受益。可是,范进虽经历了无数个春秋,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这也让胡屠夫感到深深的失望。
然而,范进的妻子与他的母亲一样,始终如一地支持他,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尽管她自己从未过上过一天好日子,但她对范进的选择从不抱怨。也许是上天听到了她们的祈愿,命运终于在范进五十四岁那年为他带来了转机。这一次,范进依旧参加了乡试。由于年年落榜,他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期望。甚至因家境贫困,连干粮都不足。直到回到家时,他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无奈之下,范进决定卖掉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来换些钱。正当他准备将鸡卖掉时,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官差带着仪仗队来了,告诉范进,他中了举人。这个消息让范进如遭雷击,整个人愣住了。瞬间,种种情感涌上心头,惊喜、委屈、激动交织在一起,让他失去了理智,甚至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当村里的人看到范进这种失控的样子时,都被吓坏了,最后还是范进的岳父胡屠夫赶来,重重地打了他一巴掌,才让他从狂乱中恢复过来。其实,范进的反应并不能怪他。毕竟,这已经是他坚持了半辈子的梦想,每一次考试的失败都让他几乎丧失了希望。当这一刻终于到来,所有的积压情感和压力突然爆发,难以自控。
这场考试的结果对于范进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官职的获得,更是意味着他与曾经贫困的生活彻底告别。想想在他中举之前,范进的家庭状况是何等困窘。中举之后,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举人不仅在身份上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他也不再是那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小民,而是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享有了无数特权。在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的等级分明,读书人通常是备受尊重的。范进的地位,几乎可以等同于县太爷,这个在当地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职位。在与县太爷打交道时,范进无需下跪,这对他来说,意味着无尽的荣耀。
此外,作为一名举人,范进不仅免除了征税,还免除了征工的义务,这使他在社会上享受到了很多特权。之前村里的邻里关系冷淡,几乎没有人理会他,但中举后,周围的人纷纷改变了态度,开始尊敬他,送上各种礼物,家门口也热闹起来。再看看范进的成绩,在今天,也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成就,能在广东省这样的地方获得第七的成绩,放眼今天,范进完全有资格当个县长。
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在他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但到了五十七岁时,他依然没有停下奋斗的步伐,终于考取了进士,这使他走入了朝堂,成为百官之一。不久后,范进因为出色的能力被提拔为山东学道,类似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职权之大,地位之高,无疑令任何人都为之振奋。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范进的半生都花在了科举上,是一种不太明智的选择。但在那个封建社会,科举便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幸运的是,范进生活在一个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如果在隋唐之前,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朝堂,世家大族早就将权力牢牢掌控,而这样的局面让许多有才能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施展才华。
在《范进中举》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范进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艰辛与坚持,看到他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虽然今天的我们看这段历史有些许讽刺,但对于范进而言,他的成功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折射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固化与科举制度对人们命运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