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钟会和邓艾,三位在三国后期堪称顶级的将领,尽管他们各自的武勇和智谋令人称道,却也都死于同一人的手中——卫瓘。
卫瓘最终的命运如何?
卫瓘出生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父亲卫觊,三国时期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卫瓘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曹操在听闻他的名声后,对其十分欣赏,并将他召入曹魏政权。卫瓘在曹魏政权中逐步升职,曾担任过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和廷尉等要职。
曹魏政权,由曹操及其后代所建立,原本权力稳固。然而,到了249年,随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政权实质上被司马家族所掌控,曹魏皇帝变成了司马懿及其后代的傀儡。司马懿通过权谋篡夺了曹魏的控制权,但这也引发了内部一系列的反叛,许多忠于曹魏的臣子纷纷起义,誓要恢复魏室的正统。然而,由于司马家族的内乱和稳定政权的压力,司马懿和儿子们始终无法腾出手来对外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蜀汉和东吴的威胁也因此得以缓解。
到了263年,司马昭终于平定了内部叛乱,开始计划对蜀汉发动总攻。钟会、邓艾和诸葛绪被派遣率领18万大军进攻蜀汉,而卫瓘则担任了大军的监军。钟会作为主帅,统领了12万兵马,邓艾和诸葛绪分别负责另外的3万大军。钟会在战争中以自负的个性,导致了与其他将领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特别是在与邓艾的合作中,二人不断发生冲突。与此同时,钟会为了彻底掌控局势,还以邓艾为目标,设计陷害了他的部下诸葛绪,导致诸葛绪被撤职并押送京师。
面对曹魏大军的压境,姜维率领蜀汉军队选择守卫剑阁,而钟会则带领大军不断攻打。姜维凭借剑阁的天然险要地形,几次成功击退钟会的进攻。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由于粮草短缺,钟会终于萌生了撤退的念头。然而,邓艾却选择了另一条艰险的道路,他绕过了剑阁,兵行险招,选择穿越崎岖的阴平小道,跨越700多里的无人区,历经九死一生,成功带领军队突入蜀汉的腹地。
邓艾的出现让蜀汉的防线陷入混乱。江油守将马邈直接投降,邓艾得以补充粮草,并继续深入蜀地。此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指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他未能听从黄崇的建议,未能有效防守,而是放任邓艾的大军继续推进,最终在绵竹地区与邓艾展开了决战。邓艾凭借其多年的作战经验,迅速击败诸葛瞻,并将蜀汉的防线撕开,兵临成都城下。
成都的刘禅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感到无比慌乱,手足无措。一些大臣建议他投降东吴,但这也无济于事,因为东吴的命运也悬而未决。最终,在大臣谯周的劝说下,刘禅决定投降邓艾,放弃抵抗。刘禅的投降成为蜀汉灭亡的标志,随之而来的还有其他将领如姜维、罗宪等人的投降,蜀汉彻底宣告灭亡。
邓艾灭蜀汉后,声望一时如日中天。然而,这种荣光却引发了钟会的极度不满。钟会忌惮邓艾权势日盛,尤其是在邓艾请求封刘禅为扶风王,并请求征伐东吴时,这一举动让司马昭产生了疑虑。钟会与卫瓘联合上书,告发邓艾有谋反之心,司马昭开始担心邓艾在蜀地自立为王的威胁。最终,司马昭命令钟会和卫瓘将邓艾押送京师受审。
卫瓘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亲自指挥邓艾被逮捕并押送京师。然而,邓艾的部将和一些蜀汉降将对此非常不满,准备武力营救邓艾。卫瓘在面对紧张局势时,巧妙地安抚了将士们,表示这其中一定有误会,并声称他将上书为邓艾辩解,成功让邓艾暂时被带走。邓艾被押送京师后,他的3万大军以及姜维等降将的数万兵马,最终归钟会指挥。
此时,钟会手握20余万大军,在姜维的支持下,有了自立为王的念头。然而,许多曹魏将领并不支持钟会的这一计划,尤其是邓艾的部将,他们对钟会的图谋产生了强烈的反感。钟会愤怒之下,将这些不支持他的将领囚禁。与此同时,钟会的谋反之事也传到了外界,很多忠于魏国的将士开始围攻成都城。钟会的计划陷入困境,魏军也随即将其包围。
在此时,卫瓘却发挥了关键作用,站出来劝说钟会出城安抚众军。钟会不敢轻举妄动,怕引发更大的混乱,于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卫瓘。卫瓘出城后,迅速改变立场,公开指责钟会谋反,并开始指挥魏军攻打钟会的部队。成都城内陷入混乱,钟会的囚犯们趁机逃脱,开始组织力量反击钟会。经过一番激战,钟会和姜维最终被魏军所杀。
钟会和姜维的死并没有平息一切,接着,卫瓘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牵连,命人追杀了被押送京师的邓艾。至此,钟会、姜维和邓艾三位历史名将,都死于卫瓘之手。
卫瓘在三国历史中的命运复杂多变。在成功参与了蜀汉灭亡的战争,并平定钟会谋反后,卫瓘得到了司马昭的高度重用,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266年,西晋建立后,卫瓘的地位愈发显赫,他被任命为青州、幽州刺史等职。然而,随着司马炎的去世,继位的司马衷智力低下,政治权力掌握在皇后贾南风手中。卫瓘不愿迎合贾南风,最终在一次政变中被其党羽所杀,结束了他复杂而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