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搬来3筐稻谷让考生谈优劣,刘基脸色大变:有人可能要死了
创始人
2025-09-15 07:02:03
0

明朝初期朱元璋殿试中的神秘举动:三筐稻谷背后的深意

明朝初期,在一次殿试中,朱元璋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这一举动至今让许多历史学者津津乐道。殿试当天,朱元璋突然命人抬进三筐稻谷,要求考生评定这些稻谷的优劣。这一命令让在场的大臣和考生们感到困惑不已,不明白这三筐稻谷究竟代表了什么。然而,刘伯温却似乎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他冷静地说道:“有人可能要死了!”

那么,为什么刘伯温会做出这样的推测?这三筐稻谷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朱元璋与朝廷的困境:急需选拔人才

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朝廷在很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便是缺少足够的优秀官员。明太祖朱元璋站在朝堂上,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内心对当前的局势有了深刻的认识。朱元璋非常清楚,朝廷中善于处理政务的文官屈指可数,而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虽能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治理民生、处理地方事务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尽快选拔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治国英才,成了他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加快这一过程,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举办科举考试!他决定打破传统惯例,将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改为一年一次,以此来更快地为朝廷补充人才。消息一经发布,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无不欢欣鼓舞,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人头地的希望大大增加了。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和选拔,一批科举学子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当天,考生们个个信心满满,精神饱满,心怀着家人的期待,带着无数年的寒窗苦读,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考场。他们熟背四书五经,练习无数篇八股文章,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等待着皇帝的青睐。

然而,当朱元璋宣布考题时,所有人都愣住了。侍卫们从殿外抬进三筐稻谷,整齐地摆放在大殿之上。考生们纷纷露出困惑的神情,心中不禁开始猜测,这些稻谷到底有何意义?

朱元璋的考题:考学问还是考实用?

当时的考生们,手中拿着磨破的《论语》,心里不断默背着知识内容,也有些学子心中忐忑,担心自己难以通过这场艰难的考试。对于他们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当他们看到三筐稻谷被摆上大殿时,心里自然产生了疑问。此时,朱元璋开口了:“如果你们所管之地发生了灾荒,百姓没有粮食,府库又空,那该怎么办?”

一名考生立即回答:“陛下,我们可以打开粮仓,放出粮食,并号召百姓捐赠资金。”朱元璋听后没有表态。另一位考生则提出:“这是短期之策,不如效仿汉朝设立常平仓,收储粮食,灾年低价出售。而且,灾民可以通过修建道路、堤坝等方式换取粮食,既能解决饥荒问题,又能为国家做些实事。”朱元璋眼前一亮,心想:“这名年轻人的建议确实可行。”

接着,朱元璋指向三筐稻谷,再次发问:“那你们来说说,这三筐稻谷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三名考生站起来,他说道:“《周礼》中提到,扬州的稻谷饱满,是因为水土适宜;而太仓的稻谷则略显发霉,可能是仓库管理不善……”话音未落,朱元璋一脚踢翻了竹筐,稻谷顿时滚落一地,里面还混杂着一些硬邦邦的麸饼。朱元璋怒斥道:“去年山西大旱,军仓报告缺粮三万石,但太仓却将发霉的稻谷偷偷卖给了粮商!”

这时,刘伯温突然想起之前收到的密报,想起了太原卫的士兵因为吃了掺杂草屑的粮食,导致部分士兵死亡。朱元璋愤怒地认为,这不仅仅是仓库管理问题,而是有人为了私利,拿士兵的性命做交易,把不合格的粮食上交。这一切,竟然通过这三筐稻谷的考题展现了出来。

刘伯温的洞察与科举变革的开启

经过细致检查这三筐稻谷,刘伯温敏锐地看出了其中的端倪。第一筐扬州的稻谷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显然是丰收年产的优质粮食。第二筐来自太仓的稻谷则明显发霉,显现出仓库管理不善或是虚报粮食的迹象。最糟糕的是第三筐,军仓的稻谷不仅干瘪,还有大量稻草混杂其中,显然是克扣军饷的结果。刘伯温心中一清二楚,这次考试,朱元璋的目的是要考察学子们能否发现粮食背后的民生问题。

果然,在殿试结束后,朱元璋立即下令彻查。当调查结果出来后,中军都督府司因克扣军饷被处决,太仓守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被罢官免职。而扬州的官员则因治理有方,得到了皇帝的褒奖和提拔。然而,最令朱元璋和刘伯温忧虑的,是大部分考生在面对这三筐明显不同的稻谷时,竟然没有看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有人认为这些稻谷只是外观上的差异,品质并无不同;还有人引经据典,谈论水土对作物的影响,却忽略了背后隐藏的腐败和民生困苦。

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召见主考官,询问具体情况。经过调查,才发现大部分考生来自南方,且大多出身富贵家庭,他们从未真正了解过民间疾苦,自然也看不出粮食背后的问题。更糟糕的是,主考官也是南方人,许多考生还是他们的门生。这导致科举考试未能选拔出合格的官员,反而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矛盾。

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朱元璋决定暂停科举制度,并开始着手调整选拔官员的方式。刘伯温建议,要优先扶持北方经济,提升北方学子的机会。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北方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减少赋税,鼓励北方人民读书。经过多年的努力,科举制度最终得以恢复,且更加注重民生和实用。

这次由三筐稻谷引发的事件,深刻影响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方式带来了重要的改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年内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同比增超... 今年以来新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超8000只,同比增长超80%。 ◎记者 马嘉悦 今年以来新备案...
贵州省兴义监狱民警上班途中紧急... 近日,一名老人骑三轮车不慎摔倒在贵州省兴义市兴义大道主干道上,身体被车厢压住无法动弹,危急时刻,兴义...
妈妈亲手缝的耐克书包火了 耐克... “初中时想要耐克书包,妈妈便给我缝了一个”。近日,网友“黑大帅哥”发布的一条视频火了,妈妈为他亲手缝...
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有试验活... 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有试验活动 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湛江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9月15日至30日...
山东多地国企密集转让房产:总数... 地方国企集中“卖房”再添新例。 近日,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官网显示,烟台、聊城和淄博等地的国资公司挂牌转...
(体育)排球——男排世锦赛:中... 当日,在菲律宾帕赛举行的2025年世界男排锦标赛小组赛中,中国队1比3不敌巴西队。 9月14日,...
仅有一工人选择留美 韩国现代汽... 中新网9月14日电(记者 宫宏宇)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上周突袭检查韩国现代汽车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合...
原创 陈...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原意不变,同时加入更多细节,字数尽量相近。 --- 阅读本文...
康熙年间,为何在“九子夺嫡”当... 在康熙朝晚年出现的皇子夺嫡事件中,除了自皇十四子胤禵以下的诸位皇子,年龄尚幼,无法参与皇位争夺外;胤...
原创 清... 作为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1626年9月的最后一天,这位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