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晚夏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孔甲时期。《国语·周语下》明确记载道:“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这一段话直指孔甲执政期间夏朝开始衰败。
孔甲原是夏朝第十一任君主不降的儿子。不降性格刚烈且反复无常,疑虑孔甲难以承担领导国家的重任,因此选择将帝位禅让给弟弟扃,而自己退居太上皇之位。扃执政十年后,不降去世;十八年时,扃也病故。令人注意的是,扃临终时并未将权力还给孔甲,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廑,即胤甲。胤甲继位后,将都城迁回了西河。胤甲即位八年时,天空出现罕见的“十日并出”幻日现象,朝野上下普遍视为妖孽作祟,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理解的局限。同年,胤甲去世,孔甲终于登基。
孔甲的即位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两代君主的轮替,历时二十六年才正式继承大统。这段曲折经历或促使他反思自身治国之道。尤其是在“十日并出”这种罕见的自然异象发生后,他认为这可能是上天对朝野不敬天命的警告。因此,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改革祭祀制度,强调礼敬天帝,顺应天意治理国家。
孔甲的祭祀改革契合了民意,安抚了人心,赢得朝野广泛好评。先秦时期的清华简《厚父》分析夏桀覆亡时,将其废弃孔甲所制定的祭祀典礼视为桀罪之一,这足见孔甲改革的重要性。
然而,孔甲虽力求以敬天命安民心,却过于夸大鬼神的影响,忽视了人的因素,尤其是他作为君主的责任。一方面,他不顾国力,耗费大量资源侍奉鬼神;另一方面,沉迷于歌舞升平、荒淫无度。这种行为导致诸侯国纷纷不满,接连叛变,夏朝由盛转衰,国家开始走向解体的边缘。
关于孔甲失德胡行的具体细节,文献记载较少。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记·夏本纪》和《吕氏春秋·季夏纪》中的两则奇异故事,或可窥见其为君期间的荒唐一面。
第一则故事讲孔甲“好龙”。据传,孔甲因恭敬天帝,天帝赐予他四条龙驾车,龙雌雄成对,分别来自黄河和汉水。孔甲与大臣皆不懂养龙之道,豢龙氏家族虽善于此技,却一时难寻。此时,衰落的陶唐氏后人刘累自告奋勇,称学得豢龙氏的驯龙术,愿为孔甲养龙。孔甲便封刘累为御龙氏,并将豕韦氏后代封地转予他。不久,四龙中一雌龙死去,刘累竟将其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孔甲品尝后觉得鲜美,遂命刘累继续供应。刘累惧怕被揭穿,逃至今河南鲁山一带隐居。这则神话故事反映孔甲对鬼神的迷信极深,可能误将鳄鱼当作龙,给投机者留下操作空间。显然,这种迷信而不切实际的治国理念,注定导致国家衰败。
另一则故事描述孔甲一次狩猎时,遭遇狂风扬尘,天色昏暗,迷失方向误入一户平民家中。恰逢女主人临产,众人议论纷纷,有人称君王降临是吉兆,孩子必将大吉;也有人担忧孩子未来或遭不幸。孔甲听后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遂将孩子带回宫中抚养。成年后,该人遭遇意外,帐篷被风掀起,斧头落下砍断一脚,孔甲无奈只让其做守门官,并为此创作了《破斧》歌,成为最早的“东音”,可惜未流传至今。此故事体现孔甲对命运的无奈和宿命观。
孔甲在位九年后去世,儿子皋继承王位。皋执政十一年,相关政绩史料较少。皋崩后,子发继位。发即位时,曾出现“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的盛大场景,说明虽然夏朝已显衰败,仍维持着一定的强盛势态。但帝发驾崩十七年后,其子桀继位,晚夏王朝的衰亡进入加速阶段,最终走向灭亡。
——本文节选自李琳之《晚夏殷商八百年》,为提升阅读流畅度,删去了部分注释。欲深入了解,可参阅原著。
作者简介
李琳之,资深历史学者,著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历史专著。其中,《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作品构成了涵盖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上古历史的完整体系,是国内外首套结合考古与文献,揭示黄帝至商亡三千年历史脉络的系列著作。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长安街读书会、百道网、中国出版集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和今日头条等多项好书推荐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