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王朝中最显赫的,最具激励力量的人物,非朱元璋莫属。
或许有人会问,刘邦难道不是吗?
首先,刘邦曾是秦朝的一个亭长,反叛行为可谓是以逆向上而动;其次,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拥有田产和生意,这也使得刘邦得以接受教育。
朱元璋尽管能超越刘邦,但他的一点做法却广受诟病,甚至影响了明朝后来的发展历程,那就是他实施的“分封制度”。
他自己也明白分封制度的危害,但因形势所逼不得不采取这一策略。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攻破南京,直接验证了朱元璋的分封制度的失败。
如果没有他的分封制度,明朝何来“靖难之役”,又何来“建文帝下落之谜”。
表面看来,朱元璋对此应负全责,但更深层次上来看,责任需承担,却不必承受所有后果。
洪武时期和建文时期,明朝的都城在南京,而南京的位置从名称上就表明是在南方,而中原王朝历来的对手则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在哪里?在北方。
一个国家的君主即使再放心,也不可能把军权交给某一将领,因为军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如果一位将领掌握了足够的军权,又如何服从皇帝的统治?“陈桥兵变”便是一个明证。
因此,君主共识是将军不能拥有军权。
当然,朝廷拥有数千甚至数万的军队,根本不构成威胁。
此外,朝廷还有全国民众作为后盾,除非将领精神失常,否则绝不会发生反叛。
数千或数万军队能够抵挡住游牧民族?痴心妄想。如果能够抵挡住游牧民族,宋朝也不会有“靖康之耻”。
因此,边境将领必须拥有足够的军权。
有人或许会说,有皇帝的命令下达,再调动军队难道不行吗?其实行不通。
因为那是古代,从辽东到云南的征兵路程需要一年时间,而战报送至南京时,游牧民族可能已在其目标地。
有人可能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都城距离远,迁都难道不是解决之道吗?听起来容易,实际操作难度很大。
朱元璋曾考虑过将都城迁至开封,并称之为“北京”,如凤阳一般,作为南京的附都,但最终无疾而终。为什么?
因为一个首都要想稳固,必须保证一个问题:粮食供应。
而明朝的主要粮食产区位于南方,如迁都,运输必须依赖水路,否则负担过重,粮食运输到北方前可能已所剩无几。
“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大学衍义补·都浥之建》
而当时,前往开封的运河在汴渠段已经淤塞,要重新疏通将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值得一提的是,隋朝的灭亡与运河的状况密切相关。
既不能给予军权,又不能拥有军权,迁都不可行,唯有分封,毕竟那是自己的骨肉。
尽管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这是唯一可靠的手段,唯一能做的便是警惕。
朱元璋对藩王采取了三点主要措施:
首先,藩王虽然享有王府,但藩地并不属于他们。
其次,藩王的地位虽高于任何大臣,仅次于皇帝,却无权管理百姓。
再次,尽管藩王地位显赫,拥有高额俸禄,但对藩地内官员的升迁无权干预。
总结来说,封而不封土,赏而不赏民,给禄而不治事。
在军权方面也有一定限制,藩王只能调动三个护卫,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而是三千到一万九千士兵。
若要调动边境士兵,需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有战事;其次,有朝廷命令。
尽管设有各种规定,朱元璋依然不放心,特意编撰了一本名为《皇明祖训》的书,主要针对皇室成员,对其一切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
甚至他的遗诏也对藩王进行了特别防范,规定新君即位之时,藩王不得在权力交接期间前往京城,如非必须,只能派遣王府属官前来。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皇明祖训》
尽管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却无法改变现实。
由于地位因素,藩王原本就有统治权于藩地。尽管调动边境士兵需朝廷命令,但战事紧急时可有例外。
如果没有例外情况,难道不与将军同等?朱元璋认为,明朝的藩王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藩王,但明朝的藩王仍为其他时代的藩王。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削藩,二是迁都。
然而建文帝未能成功,因为到建文年间,藩王势力已经强大,如朱棣,拥有十几万大军,甚至朱元璋临终前还告诫建文帝:“燕王切不可忽视。”
遗憾的是,朱元璋的担忧成为了现实。为何建文帝未能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