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寒风凛冽的冬季,济南府的广袤平原上,一位和尚骑着快马匆匆赶路。他已经能隐约看到前方金军大营的影影绰绰,脸上浮现出一丝得意的神色。然而,正当他得意忘形时,忽然听到身后急促的马蹄声,逐渐接近。和尚猛地回头,脸色瞬间变得惊恐。
只见寒风中,一位年轻的少年骑马飞驰而来,身披铁甲,手执长枪,气势凛然,杀气腾腾。少年追至和尚身边,毫不犹豫地挥动长枪,瞬间将和尚扫下马,随即翻身下马,枪尖抵住了和尚的喉咙。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少年的战袍猎猎作响,他紧盯着跪倒在地的和尚,目光如刀,怒气腾腾。已经追了和尚一整天一夜,他心头的愤怒几乎无法抑制。
和尚痛苦地颤抖着,请求宽恕,泪流满面地说道:“我知你身份,乃青兕,拥有力能杀人的威力,请放我一命。”少年目光愈加寒冷,紧握手中的长枪,眼中闪过一抹决然,毫不犹豫地结束了和尚的生命。随后,他低声喃道:“若我真是青兕,倒好。”
他沉默地看着和尚的尸体,然后挥刀斩下其首,转身踏上归途。
这个少年名叫辛弃疾,来自济南历城。那年,北方已经沦陷,金国的铁骑步步逼近。辛弃疾出生时,岳飞因皇帝一再的召令撤退,十年的血汗成空。随之而来的,是岳飞的冤死和无尽的民众哀悼。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身为忠臣,虽在金国为官,但心中始终燃烧着复国的烈焰。辛赞为求自保,心头却充满了复仇的渴望。他给孙子取名“弃疾”,寄托着自己对未来希望的期待,希望他能成为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振兴家国。
然而,年幼的辛弃疾并未理解祖父的苦心,他只知道无忧无虑的生活和自由自在的快乐。
“少年不知愁滋味,登楼也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人生在那个时候并没有阴云笼罩,直到命运的转折带给他不可承受的沉重。
七岁那年,辛家军被金军发现,家族的精锐部队被一夜之间全歼,父亲在战乱中惨死,母亲悲痛欲绝,最终也病故。为了避开是非,辛赞带着辛弃疾远赴亳州。
十三岁那年,辛弃疾和祖父一同登上泰山。当晨曦照亮山巅时,祖父在他耳边低声问道:“你已经长大,今后有什么打算?”少年答道:“我要读最好之书,练最强之武,踏上我应走的路。”祖父看着他的眼睛,叹息道:“这条路我走过,你父亲也走过,前路艰难,我虽愿你一生安宁,但更希望你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少年深受祖父的期望与教诲影响,逐渐明白了家国的命运早已深深植入他的心中。他开始潜心修炼,勤奋读书,尤其在兵法上钻研无止境。每当黎明破晓,或黄昏时分,他都会拿起剑,提醒自己:我必定要亲自走上沙场,恢复家国的失土。
在告别了祖父后,辛弃疾回到家乡,努力修习学问与武艺,迅速脱颖而出。年少的他才华横溢,受到了官府的推荐,前往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结果却如他所料,名落孙山。未放弃的辛弃疾再次被推荐,随同行的好友党怀英一起踏上了前往燕京的路。科举结束后,党怀英充满希望地说道:“希望我们能金榜题名,做一番大官。”辛弃疾答道:“以你的才华,一定能成名高官,而我,只能四处漂泊。”
党怀英听后叹息:“你有如此文才,却不愿投身金国的官场。可大宋如今危在旦夕,安稳度日不是更好吗?”
辛弃疾答道:“国土沦陷,怎能袖手旁观?”言毕,他策马飞驰,扬长而去。党怀英追上他,大声喊道:“你要去哪里?”辛弃疾坚定地答道:“南方!”
这段谈话带着满腔的豪情,也昭示着辛弃疾心中永不磨灭的誓言:即使孤军奋战,宁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