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辛弃疾为何不被南宋重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他杀人如泥沙?
创始人
2025-09-15 04:31:08
0

因平台更新了广告解锁功能,现在阅读文章时若遇到广告弹窗,请耐心等待5秒钟,随后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即可继续阅读。这一过程完全免费,请您不必担心。

文 | 妍妍

编辑 | 妍妍

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词人,文才武略兼备,堪称词坛巨匠。他的词风气吞山河,豪情万丈,然而,作为一位集文武之能于一身的全才,辛弃疾为何在南宋朝廷中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个问题的答案,竟然与他身上那股杀伐之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传言称辛弃疾杀人如割草,手段果决且极为狠辣,这让朝中不少大臣对他心生畏惧。那么,一个拥有如此铁血手腕的将领,为什么反而成了南宋朝廷的忌讳人物?在这个偏重文治的朝代里,他的勇武反而成了他的短板,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辛弃疾生于1140年,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富裕家庭。尽管家境优渥,但他的人生早年并不平顺。北宋灭亡,金兵南侵,国家动荡的局势波及每一个家庭,辛弃疾自幼便遭遇了家国的痛苦。他的父母在金兵入侵时惨遭杀害,而他自己也早早地失去了双亲,由祖父抚养长大。祖父在将他托付给当时著名诗人刘瞻教导时,为他提供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辛弃疾结识了终生挚友党怀英,二人彼此扶持,情同手足。这段岁月不仅塑造了辛弃疾的文学天赋,也让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家国破碎的深痛。

刘瞻的教诲为辛弃疾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但辛弃疾心中更为炽热的是对父母冤屈的复仇欲望。每当想起父母的惨死,辛弃疾的心中便燃起熊熊的复仇之火。他立下誓言,要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武将,带领大军收复失地,驱逐金人。这一雄心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悲愤,也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呼声。

1161年,金军再次南下,辛弃疾年仅21岁,便毅然加入了抗金的行列。在战场上,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华,很快便得到了起义军领袖耿京的赏识,并被赋予重任。辛弃疾带领着一千义军,以及好友义端和尚,一起投入了抗金行列,在这场战争中,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初步的体现,也让他坚定了投身国运的决心。

然而,战场上的背叛来得异常突然。曾经并肩作战的义端,竟然盗取了耿京的军印,背叛了起义军,投向了金军。得知这一消息后,辛弃疾毫不犹豫,立刻追击,将义端当场斩首。这一举措不仅挽回了起义军的危机,也凸显了辛弃疾果敢决绝的个性。这一事件,让他对人性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在日后的仕途中学会了更加小心谨慎。

1162年,年仅22岁的辛弃疾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金军内讧,完颜亮被杀,前线捷报传来。起义军的领袖耿京决定归顺南宋,并派遣辛弃疾前往临安报告。这个任务不仅是对辛弃疾能力的肯定,也为他实现个人抱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然而,命运却再次开了一个玩笑。

辛弃疾踏上了前往临安的旅途,但在途中他却得知了噩耗——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张安国原本是义和军的成员,他在暗中与金军勾结,杀死了耿京,随即投奔了金军。这一变故让辛弃疾的计划彻底打乱,也让义和军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辛弃疾虽悲痛欲绝,却没有因此倒下。

他立刻带领50名亲兵,凭借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在五万敌军中成功捕获了叛徒张安国。他将张安国绑在马背上,一路押解回南宋,并在临安城门外将其斩首,以报答耿京的在天之灵。这一壮举让辛弃疾的名字在朝野间传遍,他的忠勇和果敢,深得百姓和士兵的敬仰。

然而,辛弃疾并不满足于这一切。他并非渴望功名,而是希望能够继续领兵征战,收复失地,恢复大宋江山。可是,南宋朝廷并没有给予他这份期待的回报。相反,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作为文官的生涯。这一安排对于怀有雄图壮志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接下来的数年中,辛弃疾先后担任了多个地方官职,如建康通判、临安司农寺主簿、滁州知府等。这些职位看似不低,但都与军事无关,无法发挥他的真正才华。尽管辛弃疾在每一职务上都尽心尽力,但他内心的失落和不甘始终无法消除。朝廷对于他军事才能的忽视,使他对未来充满了不满与迷茫。

而其仕途的困境,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辛弃疾所坚持的“主战”立场,与南宋朝廷的“主和”政策格格不入。朝廷对金人心生畏惧,选择了避免冲突的策略。而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即北方投降南宋的士人身份,也成了他仕途上的一个障碍。此外,朝廷对于武将掌握兵权的警惕,进一步阻碍了辛弃疾的前行。这一切使得辛弃疾的抱负始终无法得到施展。

因此,辛弃疾虽然勉强适应了文官角色,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相反,他选择通过词作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现实的不满。辛弃疾的词作品豪放、奔放,充满了报国之志,至今依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在1181年,辛弃疾因一场政治陷害被朝廷罢官,背上了“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冤屈。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了辛弃疾对朝廷的信任,促使他选择隐退山林。这一选择既是对仕途失意的自我安慰,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深刻不满。

他回到了江西上饶,在带湖旁修建了一座奢华的庄园,名为“稼轩”。这座庄园占地辽阔,内有百余间房屋,池塘稻田环绕,堪称一座豪华的私人领地。辛弃疾在这里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与朋友们吟诗作对、把酒言欢。然而,尽管外表风光,内心的孤独与不甘依然深藏其中。

即便如此,辛弃疾依旧没有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每年他都会向皇帝上书,建议恢复抗金政策,但总是遭到主和派的弹劾。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体现在他对国家危难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

直到1203年,辛弃疾已经64岁,朝廷才终于重新召回他,赋予了北伐的指令。尽管他满怀激情准备展开最后的军事生涯,但他提出的作战计划却因朝臣嫉妒而被否定。再次被罢官后,辛弃疾感到自己一生的梦想再次被无情地践踏。

1206年,朝廷再次决定进行北伐,辛弃疾四处奔走,试图阻止这一注定失败的战争。然而,他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本... 在阅读本文前,我诚恳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随时接收我们最新的文章更新,也方便与我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北... 当然可以!我帮你对每段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细节,字数变化不大。请看下面版本: --- ...
原创 孔...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晚夏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孔甲时期。《国语·周语下》明...
原创 蜀... 好的,我会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改写如...
原创 稔...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东久迩宫稔彦王是...
【清风正气】廉语清风 | 清不... “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语出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尉缭子·兵谈》,其意为将帅统兵心胸要宽阔,不能...
原创 苏... 好的,我将按照你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增加细节描述,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为...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丰富细节并改写每段,字数变化不会太大。以下是改写版本: --- 阅读...
“我爸堪比日本天皇!”96年官... 1996年,韩松26岁,从江苏盐城出发,带着满腔热血去了日本。他不是普通人,家里背景硬得很——父亲是...